
圖為龍河(東張務閘—冀津斷面)的一處濕地。
近兩年,依托國家重大水專項課題示范工程,河北省廊坊市摸索出一套治水提質同時結合水系連通、水資源調度與配置,并進行生態補水的“污染減排(Reduce)”、“資源回用(Reuse)”、“自然補給(Replenish)”濕地治理模式,為我國北方廣大中小城市提供了更貼合自身需求的小流域水環境治理的經驗。
5個月的舊貌新顏
龍河,全長68.42公里,發源于燕山山脈,在河北省廊坊市東張務(地名)穿護堤路入永定河泛區,流域面積577.94平方公里,是連接京津冀水網的重要通道。2018年以前,由于水資源嚴重不足、自凈能力差、淤積嚴重等問題,龍河水質還無法滿足國控斷面水質考核要求。可如今,經過改造后,這里水草豐盈、植被茂密,成為周邊居民愛去的濕地景觀休閑旅游景區。
近年來,廊坊市積極推進包括龍河在內的水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并制定《龍河、鳳河和市區水系水環境綜合整治方案》。
通過依托國家“十三五”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京津冀南部功能拓展區廊坊水環境綜合整治技術與綜合示范項目”,廊坊市研究決定從水資源優化調配、水環境綜合整治、水生態重構、水景觀構建等關鍵環節入手,通過技術研發及集成、工程示范,使城市水環境承載能力顯著增強,水功能區水質明顯改善,生態脆弱河流和水生態得到有效修復。
2018年4月15日進場施工,當年9月15日實現通水,5個月時間,廊坊市安次區龍河(東張務閘—冀津斷面)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項目建成。時間短、任務急,但效果卻很明顯。
項目位于廊坊市安次區龍河下游段,東張務防洪閘至龍河出境斷面處,處理規模3萬立方米/天,濕地占地面積9.6萬平方米,其中潛流濕地6萬平方米,表流濕地3.6萬平方米。通過將部分河水引至人工濕地進行處理,改善龍河的生態環境和出境水質,使河道及周邊形成一個水清、岸綠、動植物和諧生存的整體環境帶,改善區域內的生態環境。
濕地治理如何更服北方水土?
濕地的概念由國外引入,經過十幾年發展,在我國多地均有大量建設人工濕地的成功案例,隨著相關技術的完善,其在水體自然凈化工程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與南方地區不同,受制于氣候、地形及植被的巨大差異,北方寒冷地區運用人工濕地進行水環境修復治理的實踐經驗仍較為匱乏。
作為項目實施的承包方,中持股份根據當地實際特點,統籌考慮水環境、水生態、水景觀、水資源、水安全等要素,采用了人工濕地組合工藝,即預處理與人工濕地相結合的方式。
“這樣做的意義不僅在于對濕地入水進行初級處理,以保證濕地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更重要的是通過調整預處理的處理深度,保證系統在各季節的運行效果,大幅降低運行成本。”中持股份相關負責人表示。
據了解,2019年,中持股份又承擔了兩項廊坊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項目, 繼續助力,幫助廊坊地區實現龍河流域生態美景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