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態環境部公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全國地表水環境質量狀況顯示,廣元市地表水環境質量排名全國第20位,繼2024年第一季度排名全國第28位后再次躋身全國前30位,“一江清水出廣元”已成常態。
近年來,廣元市樹立上游意識,協同推進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嘉陵江上游生態屏障持續筑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典范城市加快建設,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真諦。
“十四五”以來,廣元水環境質量穩中向好,水質優良率始終保持100%。2024年全市19個地表水國、省考核斷面水質全部達優,這是自2021年以來所有斷面水質再次全部達優。
堅持“三水共治” 小流域水環境治理攻堅戰成效彰顯 近年來,廣元全市堅持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三水共治”,持續鞏固提升流域保護治理成效,打出精準治水組合拳,系統推進小流域水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
為切實改善小流域水環境質量,廣元從頂層設計入手,開展高位謀劃,以東河、西河、白龍河、插江小流域為重點,堅持“全流域、全河段、全天候、綜合治理”工作思路,結合小流域特點和實際情況,逐一明確4條小流域水環境治理實施范圍,“一河一策”制定重點任務清單,明確完成時限、責任單位和市級指導單位,壓實四級河湖長責任鏈條,落實河長制“四張清單”,上下聯動、齊抓共管共同推進水質提檔升類。
就具體實踐來看,通過扎實推進鄉鎮污水處理設施、農村生活污水、農村垃圾收運處置、流域生態流量保障、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專項整治行動五大專項整治行動,有力有序整改中央和省級生態環保督察涉及水環境問題,全市入河排污口整治驗收銷號率達100%,行政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覆蓋率和無害化處理率達100%。
與此同時,全面推進生態環境項目實施。2024年,通過爭取上級資金,先后實施蒼溪縣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尾水人工濕地、劍閣縣白溪浩河流域生態治理與修復、昭化區污水處理站尾水人工濕地建設等多個項目,新建了一批人工濕地、生態緩沖帶及生態溝渠,構建起“污水凈化-生態修復-景觀提升”的綜合治理體系。
工作成效十分顯著,東河、西河、白龍河、插江4條小流域水質不斷改善提升,2024年白龍河地表水環境質量由III類提升至II類,東河、西河、插江3條小流域持續保持II類。
打造“廣元樣本” 全力以赴筑牢嘉陵江上游生態屏障 廣元地處川陜甘三省結合部,是嘉陵江入川第一城,是長江支流嘉陵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因此,廣元一直堅持生態優先,將流域保護工作置于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核心位置,推動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落到實處,連續5年在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考核中評為優秀等次。
回看成績,廣元以“上游意識”扛牢“上游責任”,全力以赴筑牢生態安全屏障,開展工業園區整治、城鎮污水提質增效工程,全域推進黑臭水體整治,完成19條城市、14條重點鎮、67條農村黑臭水體整治,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78.6%,農村生態環境管理經驗在全國范圍推廣。
持續加強用水總量和強度雙控,細化重點河流水量保障目標和措施,全覆蓋核查整治全市80座小水電站,23個管控斷面生態流量保障率均達到考核要求,230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
圍繞強基固本涵養水生態,廣元在全省率先開展嘉陵江流域(廣元段)水生態調查,省生態環境廳在全省轉發廣元經驗做法。出臺《嘉陵江流域(廣元段)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激勵政策實施方案》及資金分配細則,2024年補償資金清算工作有序推進,激發各縣(區)保護積極性。同時不斷加強河湖岸線管控,完成長江干支流沿岸10公里范圍內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和52家礦企涌水、6座尾礦庫生態環境問題治理,讓河湖生態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聚焦優勢特色產業 激活“水經濟”發展新動能 一江清水為發展增綠。
在踐行綠色發展上,廣元以分區管控助力綠色轉型,完成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成果動態更新,創新林長離任交接制度,全國古樹名木保護工作現場推進會在廣元召開,廣元經開區入選國家級綠色示范園區、全省近零碳排放園區試點,被授予“中國綠色鋁都”稱號。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全省首批省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廣元一直在積極探索,依托優質水資源,推動生態價值轉化,創新技術路徑,努力做強“水經濟”。
到現在,通過持續做大“中國特色天然飲用水之鄉”品牌,廣元市已培育規模以上飲料及飲用水企業25家,推出包裝飲用水、酒類制造、軟飲料等10余類近100個“好水”產品,2024年全市食品飲料產業(含飲用水)總產值突破200億元,正在極力沖刺500億級食品飲料產業集群目標,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動力愈發澎湃。
聚力發展生態優勢產業,蒼溪縣、劍閣縣分別入選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積極培育“廣元七絕”等區域生態公用品牌,全市發展綠色食品、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552個。
通過開發多個水上康養娛樂文旅項目,拓展槳板運動等特色活動,打造“女兒節+水上旅游”特色模式,開展“正月二十三·女兒游河灣”等群眾文化惠民活動,有力帶動了沿江(河)流域旅游、鄉村民宿、特色農業等產業發展,實現生態“高顏值”向經濟“高價值”的精彩躍升。
來源:四川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