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2011年我國657個城市的供水管網平均漏損率為15.7%,年供水漏損總量為66.8億立方米,其中中部地區供水管網漏損率最高,西部地區最低,而包括北京、河南、湖南等11個?。▍^、市)的管網漏損率大于16%。
丹麥環境大臣克爾斯滕·布羅斯博透露,過去6年,丹麥環保技術對中國的出口翻了一番。包括中國在內的金磚國家是丹麥環保技術出口增長最快的市場,但出口份額仍遠低于歐盟市場平均水平。
水資源的匱乏是中國不爭的現實,中國目前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2100立方米左右,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而在當前中國正在進行的城鎮化過程中,城市所面臨的水危機日益凸顯,以北京為例,國際極度缺水標準是人均水資源量500立方米,300立方米是危及人類生存生活底線的災難性標準,而北京人均水資源量則不到100立方米,其水平甚至不及全國平均值的1/20。
面對如此困境,中國政府曾通過跨區域調水工程調節水資源的分布,以及通過流域、湖泊水體的治理緩解水資源質量的惡化。但與此同時,對于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卻始終沒有得到公眾足夠的關心。
“水效”,即水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效率問題不僅對于普通公眾來講相對陌生,即使是目前的學術研究和政策討論中,“水效”一詞也少有使用。
2014年10月16日,一場以提高“水效”為核心議題的研討會——“中國—丹麥城市水效與可持續發展研討會”在無錫舉行,與會者共同探討如何通過提高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效率化解目前中國,特別是城市所面臨的水資源的供求矛盾。值得一提的是,除去中國和丹麥兩國政府官員與學者的參與,此次研討會還吸引了多家丹麥企業。
到底什么是“水效”?來自丹麥的與會者,特別是丹麥企業可以為提高“水效”提供哪些“丹麥經驗”?而“不遠萬里”來到中國的丹麥企業又可以從中覓得哪些“商機”?
我國2011年供水漏損總量為66.8億立方米
相比于公眾對于“水效”的陌生,另一個與之含義相近的概念,“能效”(能源效率)卻已是進入中國多年,社會各界也已接受其作為衡量經濟發展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
作為自然資源的一種,水資源的利用也包含有利用效率的問題,“水效”可以被定義為“一定數量的水投入帶來的有用產出”,其中既包括用水效率,也包括供水效率。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發布的《中國城市水效管理》課題報告顯示,我國的用水效率依然較低。2011年,我國城鎮人均生活用水量(含公共用水)為198升/天,法國和英國城市居民人均用水量為172升/天,而德國則僅為144升/天。
如果從工業用水的角度進行對比,在2009年,中國每1萬美元GDP用水量達到1197立方米,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7倍,是美國的3倍、日本的7.3倍、德國的12.3倍。具體到用水量較大的鋼鐵行業,我國最大的鋼鐵廠生產1噸鋼材所使用的水量比美國、日本和德國的平均水平要多60%左右,而小型企業的用水量則高5倍多。
相比于用水效率,在“水效”這一概念中更容易被人所忽視的其實是“供水效率”,上述課題報告指出,我國城鎮中的給水管道大多是20世紀80年代以前敷設的,由于管網老化、外界因素等的影響,導致我國城市供水管網中的跑、冒、滴、漏現象十分嚴重。
據統計,2011年我國657個城市的供水管網平均漏損率為15.7%,年供水漏損總量為66.8億立方米,其中中部地區供水管網漏損率最高,西部地區最低,而包括北京、河南、湖南等11個?。▍^、市)的管網漏損率大于16%。
而通過有效的技術手段,控制供水時的漏損率,從而提升供水效率,并進而提高“水效”,這恰恰是丹麥在進行城市“水效”管理的過程中擁有豐富經驗的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