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印象中瑞典和挪威在地下式污水處理廠方面有著悠久而豐富的經驗。這兩個國家建設地下污水廠的目的是為了應對嚴寒地區冬季厚重的積雪、濃霧以及結冰等問題。而日本和新加坡主要是因為用地緊張問題而選擇建造一些地下式污水廠。
幾年前我曾經在韓國考察過一個地下式污水廠,這座污水廠建在市中心附近,地上是一個公園。多年前,我試圖從成本分析方面調查這一問題(建設成本與土地費用),當時的結論(2005年)是如果地價超過1000美元/平米時,土地價格的因素會明顯影響工藝的選擇、廠址的選擇,但實際的情況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有所變化,主要是受城市人口的變化以及地區GDP的發展影響。
為了滿足地上環境友好的要求,地下式污水廠必須要建造異常復雜的除臭系統,會導致能耗顯著提高。我印象中這種除臭系統的能耗設計能力為5~10kWh/PE,某些地下式污水廠除臭系統的能耗會占據全廠總能耗的30~50%。還有一點就是,地下式污水廠的維護會更加復雜且昂貴。我知道新加坡的地下式污水廠運行成本異常之高。
荷蘭鹿特丹的Dokhaven污水處理廠建在碼頭旁邊的地下,這座水廠采用的是兩級活性污泥法工藝。法國巴黎有一座污水廠建在居民區中心,設計處理能力是30,0000PE。我在2000年的時候考察過這座污水廠,初沉池采用的是Densadeg化學強化沉淀法,生物處理采用的是Biofor生物濾池技術,污泥采用的是焚燒技術。這座污水廠展示的是法國20年以前的工藝技術,我想現在法國應該已經有了一些新的可供選擇的技術吧。
總的來說,對于技術和經濟而言,污水廠的具體地理位置和環境要求應該才是決定性因素。全封閉式水廠在建造和運行上都會帶來許多新問題。但是好在現在已有不少的地下式或者全封閉式的污水廠案例,已經有了這方面的經驗,因此結合全面的經濟分析,就能做出最佳選擇。
地上式污水廠和地下式污水廠的造價比較要建立在同等可靠度和靈活度的基礎上。另外,隨著人們環境意識的日益提高,地上和地下式污水廠都要應對臭味問題,尤其是污水預處理段和污泥段產生的臭味問題。

作者介紹:Helmut Kroiss 維也納技術大學榮休教授,現任國際水協(IWA)主席,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主編,IWA杰出會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