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海綿城市建設方興未艾,各城市申報較為踴躍。生活中的海綿,既有較強的吸水能力,用力又可把蓄積的水擠出來。冠名海綿城市,應具有類似功能,即有降水時快速吸收,留得住水;在有必要時,蓄積的水也可以釋放出來回用,以滿足園林澆灌等較低水質的需求。
筆者在美國加州考察了兩個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基本上都能實現蓄積和回用兩個目的。建設海綿城市重點在于把雨水資源有效利用起來。在Lakewook市,城區地表水少,穿城而過的水渠經常是干的。城區生長的大多為耐旱植物。
我們去時,正好車窗上灑落了幾滴雨水,司機開玩笑說這是貴客到來才有的待遇。Lakewook市的海綿城市項目建在一座公園內,栽種的植被規劃得錯落有致。項目依托一條主水渠施工,整體設計是在渠底建一攔截溝,上覆柵欄,流過渠底的水跌入溝中,在重力作用下流至收集井后,由泵打入污水處理系統。經凈化后的水再轉入蓄水池中,滿足園林澆灌等需要。過剩的水則直接排入城市水渠中,也對地下水進行了補充。這個工程的實質是收集較為稀缺的地表水資源,處理干凈后供市政使用或補充地下水源。
另外一個巧妙之處是在渠底設計了一個橡膠壩,平時是癟平的,下雨后,將壩充氣成型,攔截約前半小時的地表徑流。設計者解釋說,由于干濕沉降,比如汽車輪胎摩擦地面、排放尾氣等,鋅等重金屬在地面累積并在雨水沖刷下,使最初的徑流含有污染物,應收集處理后再排放,而超過處理量的雨水則溢流走了。這種對面源污染的精細化管理是很好的借鑒。在實際工作中,筆者也觀察到類似現象,即雨后的地表水中,污染物濃度有時會升高,原因大抵如此。
我們考察的另外一個城市是南加州的Orange市,其水資源管理水平享有盛名。城市建設中,采用滲透性強的地面磚,又使其獨具內涵。雨水降落到這種磚表面后,很快被吸收、下滲,消除地表積水。此外,在地下建有滲透水收集系統,儲存收集到的雨水,回用于園林澆灌等目的。Orange市鑒于地表水資源缺乏,鼓勵民眾在花園中采用滴灌等節水技術,并在民間廣泛宣傳“過度澆灌是過氣的時髦”等節約理念。
總體來看,美國加州地廣人稀、居住分散,其倡導的海綿城市建設與國內有些差別。但不管措施有何差異,城市都要有效利用雨水。對需要防澇的,要有快速過濾、滲透系統,防止城市地面積水。對缺水城市需要利用雨水資源的,應建立蓄水系統。此外,無論哪座城市,都要重視初期雨水污染問題,因為其攜帶大量污染物,環境危害大,有條件的應單獨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