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西寧市北川河濕地公園一角。
15日,記者從青海省西寧市了解到,自2016年4月入選第二批全國海綿城市試點以來,西寧市探索“多水共治”水系治理模式,將“海綿城市+節(jié)水型城市+管廊+城市雙修”系統(tǒng)推進,使老舊城區(qū)海綿建設實現(xiàn)“海綿+N”,逐步實現(xiàn)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城市發(fā)展方式。
來到西寧市城北區(qū)被民眾稱為“美麗水街”電力小區(qū)背后,蔥郁的樹叢中一條用石子和吸水磚鋪成的小路蜿蜒著。雨后,雨水從植草溝的鵝卵石縫隙中潺潺流出,滋潤著一片綠地。

圖為西寧市城市綠道。
“從海湖橋到新寧橋,沿路有7個小區(qū)1.7公里,原來都是老百姓的菜園子、雜貨堆放處,甚至有些路段都是垃圾場,揚塵大、臭味重,這些樓上的住戶都不敢開窗戶。”城北區(qū)市政公用服務中心項目科科長楊志良介紹。
據(jù)介紹,通過截流、引導、蓄存的技術手段方法,珍貴的雨水資源被留下來、用起來,提高了雨水的有效利用率,將有限的雨水儲藏滲透至土壤中及末端的儲水設施中。“增加綠地、透水鋪裝等,將雨水最大程度的就地消納利用。現(xiàn)在豐富的植物配置,讓人居環(huán)境有了很大改善。”楊志良說。

圖為綠意融融的綠地公園。
在晨光小區(qū),原有的道路被重新鋪裝并改變了道路豎向,單元樓設置了斷接雨水管,原綠地通過補植綠植花卉和設置石籠等成為雨水花園,小區(qū)從屋面、道路到停車場、花園綠地,都被植入不同的“海綿體”,雨水傳輸至就近的雨水花園等綠地消納,然后將最高處的雨水花園消納不了的雨水,再傳輸至下一個雨水花園,層層傳輸,層層消納,層層凈化……
2016年以來,西寧市將海綿城市試點建設作為提升城市綠色發(fā)展的載體和城市建設轉(zhuǎn)型升級的重要抓手,把大生態(tài)、大海綿理念融入城市建設,有效推進了海綿城市建設的全域化、自然化和本地化。2019年,青海省財政下達2.5億元支持西寧市海綿城市試點建設項目持續(xù)推進,主要用于實施管道溝渠治理、試點區(qū)內(nèi)海綿化改造、增加綠地面積等項目,系統(tǒng)化打造西北半干旱高原地區(qū)獨具特色的海綿城市。

圖為西寧市北山美麗園一角。
按照“治山、理水、潤城”的總體技術路線,西寧市通過山體綠化和溝道治理,降低山地雨水徑流和泥沙輸送,實現(xiàn)“治山”水土保持“滲、滯”功能;通過河渠水系自然生態(tài)修復,增強水系自我凈化功能,實現(xiàn)“理水”自然消納“蓄、凈”功能;通過雨水收集利用和低影響措施應用,控制場地雨水徑流和污染,實現(xiàn)“潤城”雨水消納“滲、滯、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