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在陜西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上,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郭大為作了關于“一法兩條例”執法檢查情況的報告。報告指出,近年來,全省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積極進展,依法治水意識普遍增強,重點防治工作初見成效,環境執法監管力度加大,法治保障進一步完善。
今年5月上旬至6月中旬,省人大常委會組成6個執法檢查組,對全省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和《陜西省渭河流域管理條例》《陜西省漢江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條例》情況開展了執法檢查。
去年全省城市飲用水達標率96.3%
報告提到,2018年,全省50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80%,劣V類斷面比例為2%,城市飲用水達標率96.3%。今年1—6月,全省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同比改善3.5個百分點,劣V類斷面比例下降了1.9個百分點。渭河出境斷面水質穩定在IV類,漢丹江水質持續優良,確保了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水質安全。
報告提到,全省開展了880個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保護區劃定工作,全面完成22個市級水源地388個環境問題的整改。依法取締關閉工業企業30家、旅游餐飲202家、規模化畜禽養殖場92家,整治排污口322個、交通穿越項目51個。繼續推進渭河綜合治理,渭河被水利部評為首屆“全國最美家鄉河”。全省26處黑臭水體已完成整治24處。建成并運行的城市污水處理廠123座,污水處理能力達到476萬立方米/日。
加快管網改造和雨污分流 推進飲用水源地規范化建設
“全省城市建成區管網建設相對滯后,老舊城區雨污分流進展緩慢,雨污混流現象普遍存在。全省城市(縣城)仍有2636公里為雨污合流管網,占污水管網總長度的17.9%。”報告也提到,目前法律法規實施中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城鎮水污染防治基礎設施建設仍然滯后,重點領域水污染問題依然突出,農村水污染問題仍是短板,執法監管有待加強,普法宣傳還不夠廣泛深入。
報告中的改進措施提到,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污染防治能力;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提升飲水安全;圍繞美麗鄉村建設,加快推進農村污染治理;加強執法監管,提高監管水平;完善法律法規,健全長效機制。
郭大為表示,未來陜西省將加快管網改造和雨污分流,提升城市污水處理率。積極推進飲用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加強對水源保護區建設項目和群眾生產及活動的監管,應當退出的要加快退出。落實好水質監測信息發布等制度。加快推進城鄉污水治理設施及服務向農村延伸,積極推廣效果好、成本低的污水處理模式,大力提高農村生活污水收集處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