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水系在城市排水、防澇、防洪及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城市水循環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超標雨水徑流排放系統的重要組成,而水塘、雨水濕地等低影響開發末端調蓄設施則是城市水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初秋,走在橫琴新區的天沐河中心河段,極具韻律節奏感的城市濱水景觀帶徐徐展開——南北兩岸綠樹成蔭,花兒競相開放,草木繁盛。微風、陽光、斑斕鮮花共同編織出了天沐河畔的美麗秋色,令人迷戀。
天沐河防洪及景觀工程是橫琴新區海綿城市首批項目的標桿工程,總投資6億元人民幣。“多嗎?我覺得一點都不多。”和記者一起前往現場的橫琴海綿辦負責人看著天沐河平靜美麗的河面,告訴記者說,天沐河作為橫琴新區中心片區水安全、水環境、水生態的核心,不是單純的種花植樹營造景觀,在景觀功能之外,工程還秉承海綿城市理念,構建海綿城市水安全骨架,需要滿足擋潮、排澇等要求,并兼顧市政、交通、水環境、水資源需求,“一句話,通過項目要基本解決橫琴新區中心區域水問題,提高居民幸福感和獲得感。”
天沐河西接磨刀門水道,東接十字門水道,全長約7.2公里,是橫琴新區重要的生態、景觀軸線。在《橫琴新區城市總體規劃(2014-2020)》關于一環兩走廊十區多節點的戰略布局中,天沐河作為中部最為重要的景觀廊道,也是大小橫琴山之間最重要的泄洪通道。
與此同時,橫琴新區正在開展高強度的城市建設,天沐河兩岸車水馬龍,居民聚集,河流的水環境、水生態與水安全都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橫琴新區海綿辦技術服務團隊負責人,來自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的工程師夏宇飛介紹,天沐河防洪及景觀工程于2014年啟動項目設計工作,2017年12月啟動工程建設,2019年5月全部建成。涉及天沐河兩岸7.2公里、平均寬度68米、占地面積49萬平方米的區域形成一條城市濱水景觀帶。
無處不在的海綿措施不留痕跡地“隱藏”在整個項目里。通過設置在天沐河濱水公園中一系列的海綿生物滯留設施,公園場地的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達到了87%,總計能夠調蓄近12000立方米的雨水,相當于將近6個標準泳池的水量。
“天沐河防洪及景觀工程中的海綿城市建設能夠有效地在大雨、暴雨時滯留49萬平方米內場地的雨水,減少雨水直接排入天沐河中,減輕天沐河的防洪排汛壓力,保障橫琴新區整個中心片區的排水安全。”夏宇飛說,同時,海綿生物滯留設施與景觀綠化相融合,通過設置不同大小的雨水花園、雨水凈化濕地及設定其不同的排空時間,則能保證在小雨、中雨時也能把雨水積存起來,形成自然生態的水景觀,為天沐河濱水公園增添一抹亮色。
在實施過程中,橫琴中心片區各海綿管控單元的建設都與天沐河的建設相結合,通過在源頭和過程中減少雨水排放及控制面源污染匯入,從而減輕天沐河泄洪壓力及水質治理成本。
“以濠江路為例,濠江路范圍內雨水通過自身海綿設施,如透水鋪裝、生物滯留設施、滲井等,完成內部循環凈化后方可排入天沐河。”
為防止河涌出現“海水倒灌”現象,橫琴新區投入2億元在天沐河兩端建兩座水閘,東、西兩閘共8個孔,孔徑10米-15米。一旦暴雨臺風來襲,河道水體可向兩側強排,保持水位穩定,確保橫琴新區的水安全問題得到解決。
而通過將海綿理念引入河道建設,與河道行洪功能相結合,建設一系列海綿型景觀,打造濱河休閑空間、生態護岸等,實現了濱河海綿綠地與景觀空間營造的有效疊加。
走在今年5月剛剛建成的天沐河濱水公園,視野遼闊,碧水幽幽,綠樹倒影,考究的空間和視覺布局,營造出獨特的濕地綜合景觀。蜿蜒曲折的木棧道上,偶爾能看到黑鳶、褐翅鴉鵑、白鷺、池鷺、黃斑葦鳽等珍稀鳥類疾飛而過。
這也正是天沐河項目亮點所在。夏宇飛工程師說,遵循以水為主線,統籌山水林田湖草各種生態要素,兼顧生態、安全、文化、景觀、經濟等功能,通過系統思維共建共治,優化生態、生產、生活空間格局,打造“清水綠岸、魚翔淺底、水草豐美、白鷺成群”的生態廊道,讓天沐河7.2公里的生態廊道成為老百姓美好生活的新去處。
專家看法:海綿城市建設最怕的就是“頭疼醫頭”
夏宇飛認為,海綿城市的建設是綜合性、系統性的,最怕的就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一定要找準目標、針對問題,系統地去建設,才能更好地達到“小雨不濕鞋,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海綿城市建設目標。
天沐河景觀及防洪工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天沐河的防洪工程首先解決了天沐河的防洪問題,天沐河濱水公園則減輕了公園場地給天沐河帶來的防洪壓力,同時還能受納周邊部分道路的雨水,并對道路交通所帶來的包含面源污染物的雨水進行凈化,從而進一步減輕排洪壓力,提高水系水質。
但僅僅依靠天沐河防洪及景觀工程是遠遠不夠的,對天沐河周邊的道路、地塊進行海綿城市建設管控,使天沐河周邊的項目按照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和要求進行建設,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天沐河水安全、水環境和水生態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