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為“海綿”,一幅栩栩如生的城市畫面正徐徐展開。
核心提示
海綿城市建設是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是城市水安全和生態系統的保護和再造。
2016年4月,三亞被列入第二批中央資金支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三亞在試點區域內進行海綿設施、海綿型道路、河道綜合整治、生態濕地、污水管網和污水處理廠等六大類項目建設,項目建成后,試點區域將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目標。
據此,三亞市成立了海綿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全市海綿城市建設的各項工作。目前,三亞海綿城市建設已取得階段性成效,鹿城變得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城市會“喝水” “海綿”吸水道路不懼暴雨考驗
今年4月20日凌晨,電閃雷鳴,一場急雨降臨鹿城。清晨上班的人們卻發現,這場大雨并未對出行造成多大影響,往年經常積水的十字路口,連小小的水汪都不見了……這是三亞海綿城市建設成效的一個縮影。
三亞市住建局市政維護應急中心負責人陳一仁統計全市易澇點分布情況,發現數據有了驚人變化。2013年,三亞全市易澇點多達27處,2016年12月,僅剩5處。81.5%的降幅,印證三亞一年多來推進海綿城市的階段成果。臨雨看“海”、逢雨必澇的尷尬已有了顯著的改觀。
據了解,圍繞城市“喝水”的問題,三亞以“海綿”建城,將20.3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區作為重點,引入德國漢諾威技術,針對道路、公園、學校進行“海綿化”改造,相繼完成海綿設施、海綿型道路、河道綜合整治、生態濕地、污水管網和污水處理廠等六大類219個項目的建設。
善于在景觀建設中做文章的三亞,運用海綿化的理念,讓“綠色道路”“花園學校”以及“蓄水公園”,紛紛融入城市景觀建設中,強化“海綿體”地磚、生態樹池的滲透與植草溝的引流功能,促進雨水收集、凈化、調蓄與回用,實現河道暢通、水系相連,進一步提升城市蓄水防澇能力。
鳳凰路的“海綿”改造最有“發言權”。三亞一方面通過管網建設增強“排”的能力。結合鳳凰路改造,進一步完善雨水管道,通過新增雨水管道、加大管道口徑,將雨水統一收集排入三亞東河,解決一些地段長期無雨水管積水問題。另一方面,通過生態園林建設解決“蓄”和“滲”的問題。在鳳凰路,路面高、植草溝低,全長11.5公里的路段地下建設6個蓄水模塊,每個模塊長度26米,設計蓄水噸位是167噸,用來收集雨水、綠化灌溉。通過地磚的滲透與植草溝的引流,雨水最終流到地下的蓄水池里,讓道路變成了一塊會吸水的“海綿”。此外,在改造過程中,改變一棵樹一個樹池的做法,在示范路段幾棵樹甚至幾十棵樹共做一個大樹池,吸水功能也隨之增加。
規劃引領
構建多尺度、全類型的海綿系統
通過規劃統籌,在各片區發揮海綿系統的綜合作用,高效利用本底,杜絕大拆大建,避免“為了海綿而海綿”,打造顯著的系統集成效應。這是三亞海綿城市規劃的系統思路。
為落實住建部海綿城市規劃工作要求、規范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目前三亞市已編制完成《三亞市海綿城市建設總體規劃》《三亞市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區域實施方案》。啟動編制《三亞市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區域控制性詳細規劃》,目前,已形成中間成果,在規劃體系構建中,全面融入海綿城市理念,強化各規劃的銜接與落實,為三亞海綿城市建設的全面推進提供了良好規劃保障。
在三亞試點區域建設過程中,對《三亞市海綿城市建設實施計劃》本著解決問題,突出特色的思路進行了優化調整。試點項目的選擇充分考慮大、中、小海綿的協同作用。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區域面積約20.3平方千米,近期三亞市結合《三亞市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區域內控制性詳細規劃》匯水分區梳理三亞市三年實施項目,目前試點區域內已完工項目20個,在建項目6個。PPP項目招標確定試點區域內總投資為27.7億元,目前已簽訂協議,組建成立SPV公司。
根據三亞市的城市特征,三亞制定了本地化的政策和標準,探索熱帶濱海城市的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的規劃建設經驗。依托中規院、土人設計院、海南省院、深規院、德國漢諾威水協、中南建筑產業集團等頂尖的技術團隊,實時推進各項地方標準、規范、管理辦法的編制和PPP項目等各項工作,為三亞市海綿城市的規劃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本地化政策、標準支撐。在規劃編制方面,除高質量完成海綿城市專項規劃外,將海綿城市的要求全面、同步落實到試點區域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其他相關規劃中,形成海綿導向下完整的規劃體系。在項目建設方面,探索并總結了具有熱帶濱海特色的海綿城市建設模式,為其它類似條件的城市提供經驗借鑒。
三亞市充分重視發揮規劃在海綿城市建設中的系統引領作用,構建全面的海綿體系,加強東岸濕地、三亞河等大海綿的空間管控和生態修復,利用海綿化道路、排水管渠形成灰、綠結合的中海綿,在地塊內部因地制宜建設小海綿,構建了多尺度、全類型的海綿系統。三亞試點區域多為老城區,形成以問題為導向的治理思路,通過樣板工程的建設,對三亞各類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的示范作用,在內澇和水體黑臭治理方面成效明顯。
目前,三亞海綿城市與生態修復的政策編制、部門分工、資金使用、項目推進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可為其他城市在海綿城市建設的基礎上持續推進城市雙修提供經驗借鑒。
制度機制探路
保障海綿城市建設有效推進
為保障海綿城市建設的快速推進,三亞成立了由市委書記任組長、市長擔任常務副組長的海綿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發改、財政、規劃、水務、住建、園林及各區政府等相關市直部門為成員單位,根據職責分別組成項目督導組、項目融資和推進組、項目資金管理與績效考評組、項目用地供應組及項目實施組等五個具體工作組,形成部門聯動、市區一體的協調推進機制。領導小組多次召開相關會議協調統籌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工作、決策海綿城市建設重要事項,從組織機制上對三亞海綿城市建設起到有力保障,使得三亞市可以快速、全面、有效地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為促進海綿城市建設常態化,三亞陸續出臺相關管理辦法。其中,《三亞市海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暫行辦法》,將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納入“兩證一書”、施工圖審查、施工許可、竣工驗收等城市規劃建設管控環節,實現規劃建設的全流程管控。從水體空間管理、城市排水方面、城市防洪和暴雨內澇應急等方面,出臺了《三亞市水資源管理辦法》等相關政策文件,形成對河湖水系、區域雨水排放管控、排水防澇管理機制等。
完善標準體系,規范審查流程,強化技術支撐和保障。三亞市出臺了《三亞市海綿城市規劃設計導則(試行)》,正在制定《三亞市海綿城市建設技術-低影響開發雨水控制與利用工程設計標準圖集(試行)》,為三亞本地化的海綿城市設計、建設等提供技術指引。隨著海綿城市建設工作的深入,針對規范規劃審查、方案設計審查、施工圖審查、績效評估等環節的重要性,擬委托相關咨詢機構編制《三亞市海綿城市規劃要點和審查細則》、《三亞市海綿城市建設績效評估辦法與政策研究》、《三亞市海綿城市建設績效測評和運營要點》等技術標準和規范。
按照“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原則,三亞市充分利用中央財政專項資金、國家開發銀行貸款、本級財政資金,并積極探索運用PPP模式引進社會資本參與海綿城市建設,建立了投資主體多元化、項目建設市場化的新型投融資機制。
實踐一年有余,“海綿理念”已深入人心。市區間,濕地、公園以水串聯,形成“一河九園”生態體系,“水上森林”盡展蓄水、凈水循環功能;樓宇中,屋頂、陽臺、立面,逐步生態共享,鋪上綠植,種滿鮮花,花鳥共生。因為“海綿”,一幅栩栩如生的城市畫面正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