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4日,三亞市迎賓路和鳳凰路交匯處秩序井然。經“海綿化”改造后,該路段經歷多次臺風、強降雨考驗,不淹不堵。
易澇點的洪水不但得到有效疏導,而且實現資源化利用……統計數據顯示,三亞將收集到的雨水用于區域綠化和道路用水,雨水資源可使用量全年已達370萬立方米。
這只是化害為利的一個例子。
事實上,根據三亞“海綿城市”試點建設需求,該市系統謀劃、綜合施策,堅持以綠色、生態為基本理念,以水生態保護、水環境保質為主要出發點,結合水安全保障、水資源保持,著力形成城市與生態環境建設雙贏的宜居城市。
系統謀劃
高起點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三亞“海綿城市”試點建設,從一開始就系統謀劃,高起點推進。
根據三亞“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總體指標要求,該市堅持科學性、系統性及典型性原則,各匯水分區圍繞實際存在的水生態、水環境和水安全問題確定各自分區分類指標,從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等3方面進行系統謀劃和踐行。
在源頭減排上,全市改造老舊小區40個,占地面積140.8公頃。優先對存在涉水問題的小區進行改造,形成集中連片示范效應,體現“海綿城市”建設的成效,避免“海綿小區”改造“碎片化”。目前,全市“海綿化”改造及新建道路7條,總長度約18.2公里。
在過程控制上,采取多項舉措:全面、徹底普查全市小區內及市政排水管網系統;將旱天直排污水接入城鎮污水收集系統;防止河海水通過排水口倒灌進入排水系統;恢復污水管網過流空間,實現雨水、污水“各行其道”;削減合流制管道排水口溢流污染;清除管道中的污泥,減少入河污染負荷;高質量建設和完善排水系統。全市管網改造項目達53個,設置市政混流改分流62處,建設污水提升泵站3座,污水處理廠提標擴容1個。
在系統治理上,堅持“灰綠結合、藍綠交融”原則,充分利用和恢復自然水系和大型綠地調蓄空間,部分區域結合灰色設施,進行雨水徑流的末端調蓄和污染凈化,構建海綿城市“骨架”。同時,該市進行水生態修復,保護水生生境,提升人居環境。全市濕地公園及綠地類項目14個,綠地公園面積約130公頃,雨洪調蓄空間50.91萬立方米,凈化能力6.785萬立方米,按河道湖泊綜合治理項目5個。
雙重功效
節約水資源又減少污染
水流噴涌而出,不渾濁、無異味。這是筆者在三亞市吉陽區荔枝溝水質凈化廠看到的排水口。
據了解,荔枝溝水質凈化廠先對市政污水經過AAO工藝處理。AAO就是“厭氧-缺氧-好氧”法,用于二級污水處理或三級污水處理,具有良好的脫氮除磷效果。接著,經過濾布濾池處理,再加入次氯酸鈉消毒處理。
該廠經過處理的水沒有臭味。這是因為全廠設有3個生物除臭設施。將臭氣收集后,先經過加濕系統,使氣體濕度達到飽和狀態,為生物過濾工序的穩定運行創造良好的條件;加濕后的飽和氣體,由下而上進入生物過濾系統,氣體中的異味分子穿過填料層,與填料表面的生物膜充分接觸,被微生物氧化分解,轉化為二氧化碳、水、無機鹽、礦物質等,從而達到除臭作用。
作為三亞“海綿城市”試點區之一的荔枝溝水質凈化廠,從2016年至2019年,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化學需氧量)進水濃度提高50毫克/升,BOD(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生化需氧量)濃度提高30毫克/升,表明水環境質量逐步改善。
水環境質量逐步改善,為水資源利用提供了有利條件。
根據相關文件,三亞市污水再生利用率目標為20%。自三亞市“海綿城市”試點建設工作開展以來,城市水資源成為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中水回用,則是將城市污水進行處理后作為再生資源進行回用,以達到節源和減少污染的雙重功效。
目前,三亞市已完成紅沙污水處理廠-榆亞路-鳳凰路-迎賓路-荔枝溝路-荔枝水質凈化廠等環狀的中水管網建設工作,采用中水用于東岸濕地、抱坡溪濕地、豐興隆生態公園等生態補水以及市政道路綠化澆灑等。根據三亞“海綿城市”試點區年供水量測算,中水回用率達24%,超過批復污水再生利用率20%的指標。
生態優先
“海綿化”改造讓城市更宜居
三亞堅持以服務民生作為優先工作著力點,以東岸濕地、豐興隆公園等影響區域水環境的重點項目為基礎,構建以內澇治理、水環境改善、水生態提升為主的綜合性“海綿城市”建設體系,成效顯著。
目前,三亞“海綿”試點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已達60.8%,污染控制率達41.1%,三亞東西河已完成65%IV類水質指標,消除了歷史內澇積水點、黑臭水體。
在三亞城區,你會發現滿眼皆是綠意。因為該市采用本地化特色植物,維持生態系統穩定性。
三亞“海綿城市”工程植物選型時,充分考慮本地氣候特征和耐淹、凈化等功能需求,運用在滲、滯、凈等不同功能的海綿設施中。例如,東岸濕地公園建設時,水塘內種植浮水或挺水植物,在塘埂邊緣搭配濕生觀葉植物,形成圈層種植結構,分別采用“荷花+姜花”“芡實+姜黃”“慈姑+海芋”“荇菜+芋”搭配組合,實現凈化與觀賞的綜合價值。而內湖區域內采用就地填方挖方方式清淤,清淤后可形成大量的淤泥島,島上則種植小葉榕,小葉榕下以鳥巢蕨分別搭配慈姑、千屈菜、梭魚草和旱傘草,形成地被層。上下植物層搭配形成水上森林,為鳥類和多種生物提供了棲息地。
隨著三亞城市生態系統恢復,生物多樣性顯著增加。通過建設抱坡溪濕地公園工程、東岸濕地公園工程、月川生態綠道工程等系統工程,既滿足居民基本休閑娛樂要求,又調節城市小環境、改善城市空氣質量。據統計,全市“海綿城市”試點區新增綠地面積約130公頃,新增生態岸線約13公里,新增水域面積約40公頃。于是,黃嘴白鷺、海南山鷓鴣等各種珍稀鳥類數量在三亞明顯增多。
同時,三亞充分發揮中心城區紅樹林的作用,改善三亞河水環境質量。該市選擇紅樹林公園作為試驗田,探索紅樹林生態保護模式。這座公園建立臺地“海綿”系統自由吸納城市雨洪,并將雨水轉化為可用的淡水資源,重新恢復魚塘濕地,營造適宜紅樹林生長和水鳥棲息的生態公園。該公園建設為紅樹林生長提供水源保障,也為枯水期的紅樹林公園的景觀效果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