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處是流水,時時當渡橋。”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途經溫江賦詩《溫江道中》如是感嘆。詩外之音所印證的正是“金溫江”水系之豐富,域內4條河流1058條支渠自西北向東南呈扇狀分布,占地面積9.67平方公里,總長99.81公里,常年滋潤著277平方公里的寶地。
但不容忽視的是,大自然的資源相對有限,時至今日溫江區部分河段逐漸枯涸,生態功能下降等問題客觀存在。于是,本月初溫江河長制管理工作實施意見出臺;全面落實河長制四級工作領導小組成立;四條主要河流區級河長公布……
一場守護碧水清流,建設天藍地綠親水之城的行動,在溫江大地全域展開。
完善頂層設計
勾勒溫江河長制 “路線圖”
4月11日,溫江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加快推進河長制工作。這是該區全面落實河長制的重要節點。
會議要求抓緊出臺 “1+1+4”工作推進方案,建立區、鎮、村、組四級責任主體體系,以及河長、河段長、河片長、河站長四級責任人體系。金馬河、江安河、楊柳河、清水河四條區級河流分別至少由一名區委、區人大、區政府、區政協領導擔任河長或副河長。
總體布局的背后,是溫江對全面落實河長制的站高謀遠。既是全面落實綠色發展理念、主動融入“美麗成都行動”的內在要求,也是建設天藍地綠親水之城的有效舉措。意在推動各級黨政主要負責人,負責河流的綜合治理和日常管理,變被動治污為主動治污,變末端治理為全過程治理,系統性修復河流水系的自然生態環境。力爭用5年的時間,把溫江建成“水韻悠長、綠意盎然、環境友好、獨具魅力”的生態文明標桿城市。
到2020年,溫江全區水網體系基本完善,水系、岸線、通道、綠化“四通” 基本形成。全區黑臭水體總體得到消除,區內水質優良比例 90%以上,金馬河、清水河國家一級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75%。
到2025年,“天藍地綠親水之城”的水生態體系基本建成。主要河道重點區段堤防達標比例不低于80%,金馬河、清水河國家一級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90%。
明確工作重點
羅列溫江河長制 “任務單”
未來三年,溫江將斥資50余億元開展親水之城項目,推進“兩截一環境”工程。除此之外,每一名河長的筆記本上都有這樣的任務清單——
水污染防治,嚴格治理工礦企業污染、城鎮生活污染、畜禽養殖污染和農業面源污染,形成“政府統領、企業施治、市場驅動、公眾參與”的水污染防治新機制。
水環境治理,開展下河排水口截污再行動,加大黑臭水體治理力度、加快“三廠三站”污水廠網建設,切實改善城鄉水環境質量。
水資源保護,嚴守“三條紅線”控制目標,切實加強水資源管理、節約和保護工作;加大用水總量管控力度和飲用水源保護,大力推進水生態系統修復。
防洪能力提升,加速推進溫江全域河渠堤防達標建設,建立完善“智慧水務”信息采集系統、集成分析系統與信息發布平臺,為防汛減災工作提供高效、精準的信息支持。
水網體系建設,加快落實《美麗溫江水務建設規劃》,盡快編制《溫江區防洪專項規劃》和《溫江區水資源承載能力及水系規劃》,進一步完善 《水環境長效管理實施方案》,形成“三縱六橫兩湖一網”的生態格局。
隨著一項項任務清單的逐步落實,在推進河長制的溫江實踐中,在綠色發展、生態富民的征程中,溫江必將唱響更美的“治水親水”好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