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22日是第29屆“世界水日”,3月22日~28日是第34屆 “中國水周”。聯合國確定2021年“世界水日”的主題為“珍惜水、愛護水”,我國紀念2021年“世界水日”和“中國水周”活動的主題為“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水資源集約安全利用”。
當前,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正在從以地下水資源調查為主轉向地表水地下水一體化的水資源調查,圍繞重點流域開展了地表水與地下水轉化機制及量化研究。在“世界水日”到來之際,我們邀請長江流域、黃河流域、海河—淮河流域、松遼流域、珠江流域水文地質調查工程的首席專家,暢談各流域如何實現水資源集約安全利用。
長江流域:保障流域水資源供需平衡
長江全長約6300千米,流域橫跨我國西部、中部和東部三大經濟區,總面積180萬平方公里。長江流域是我國水量最豐富的流域,水資源總量9755億立方米,約占全國河流徑流總量的36%,其中地下水資源量2468億立方米,約占全國地下水資源量的30.3%。盡管擁有如此豐富的水資源,但由于諸多原因,長江流域內仍有局部地區存在缺水狀況。
工程型缺水主要集中在長江上中游地區,這里地勢起伏變化大,地形破碎,交通不便,大型供水工程建設難度大,加上部分地區水資源利用方式還很粗放,節水管理與節水技術還比較落后,用水浪費現象仍較嚴重。水質型缺水則主要集中在長江干支流中下游經濟發達地區。此外,由于降水、蒸發量與地表徑流量的時空分布不均,長江流域局部地區存在著資源型缺水。
針對長江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主要矛盾,應盡快采取有效措施對長江流域水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
一是強化節水措施,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要加大節水宣傳力度,提高全民節水意識;積極發展節水型產業,轉變用水模式,提高用水效率;以節水促減污,以限排促節水,減少污染物排放,有效保護好水資源,從而緩解部分地區和枯水時段水資源的供需矛盾。
二是合理配置水資源,保障流域水資源供需平衡。長江上游應通過對現有設施挖潛配套,合理開發建設一批控制性調蓄工程和水源工程,重點解決四川盆地腹地、滇中高原和黔中高原等區域的工程性缺水和資源性缺水問題;長江中游應通過加強節約用水和防污治污,強化對現有工程設施的挖潛配套和節水改造,通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聯合調蓄,提高對干流和主要支流水資源的調控能力,改善枯水期和枯水年供水狀況以及河湖生態環境用水狀況;長江下游應在強化節水減污措施的基礎上,提高沿江工程的引排能力,逐步擴大引江規模以保障供水水質安全。
三是加強地下水監測與研究,實現地表水地下水聯合調蓄。開展地下水水量、水位、水溫及水質長期監測與研究,建立長江流域地表水—地下水監測體系,掌握流域各地地下水形成、分布和運移規律,搞清地下水、地表水和生態系統的相互關系,綜合分析各地水資源的承載能力和可持續利用程度等,為地表水地下水聯合調蓄和水資源的統一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四是分析水資源演變規律,加強需求管理。加強對人類活動影響下的水資源數量及質量變化的調查、監測、評價及研究,重點關注水利工程活動影響下的水資源演變分析,采礦活動、隧道等地下空間開發對水循環、水環境的影響,以及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對國土空間開發的響應。
?。ㄗ髡唿S長生,系長江流域水文地質調查工程首席專家)
黃河流域:統籌考慮地表水與地下水資源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而水資源短缺則是制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據黃河水資源公報,2019年,黃河流域水資源總量為797.5億立方米,開發利用總量為556.0億立方米、開發利用率達70%,其中地下水開發利用量為114.4億立方米,占比21%。
2020年,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實施的黃河流域水文地質調查工程,組織完成的年度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表明,地下水資源主要分布在黃河上游蘭州以上地區,中游龍門至三門峽段次之,地下水資源在平原(盆地)區最為豐富,銀川平原、河套平原、關中平原、太原盆地、運城盆地、臨汾盆地、下游干流區等7個主要平原(盆地)的區域面積占比9%,但其地下水資源量占比超過20%。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在黃河流域獲取的監測數據表明,受農業灌溉、工業和城鎮集中供水影響,在平原(盆地)和干支流河谷區等局部地區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地下水位下降區。與2019年同期相比,區域地下水位總體上呈現上游穩定、中游局部上升、下游普遍下降,區域地下水降落漏斗除汾河流域、下游影響帶面積略有增加外,其他一般呈恢復和基本穩定狀態。
黃河流域由于水資源總量貧乏,時空分布不均,且實際開發利用率遠超國際公認的40%生態警戒線,形成了一系列水生態、水環境、水安全問題。對黃河流域2017年所涉及的70余個地級市的各類用水效率和用水量等指標的分析結果顯示,流域內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一般低于0.6,遠低于世界先進水平;5個市超過用水總量控制紅線,16個市人均用水量、4個市畝均用水量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從用水效率看,23個市萬元GDP耗水量、8個市萬元工業增加值耗水量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因此,亟須統籌考慮地表水與地下水資源,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開展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落實“以水而定、量水而行”的剛性約束,全面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十四五”期間,中國地質調查局部署的黃河流域水文地質與水資源調查將全面開展地下水資源調查監測評價工作,針對水源涵養區、生態脆弱區、糧食主產區、能源基地、河口三角洲等開展水資源綜合調查與水平衡分析,摸清水資源狀況及變化,評價區域水資源承載能力,進而提出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優化與生態保護修復建議,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
?。ㄗ髡唔n雙寶,系黃河流域水文地質調查工程首席專家)
海河流域:優化水資源配置與開發利用調控
海河流域東臨渤海,西依太行山脈,南接黃河,北連內蒙古高原,流域面積32.8萬平方千米。該地區人均水資源量僅為全國人均水資源的1/8,水資源極度短缺。因地表水源不足,地下水供水占本地水資源供水量的70%左右,生產生活用水不得不長期依賴地下水。山區地表水庫截流和平原區地下水長期超采產生的地質環境問題,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之一。
為摸清流域水資源數量、質量、開發利用及其影響,在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的統一部署下,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研究所聯合中國地質調查局天津地質調查中心等有關單位,實施了海河—淮河流域水文地質調查工程,對海河流域華北平原重點區的水平衡和地下水超采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就水資源開發利用調控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加強水資源節約,增加外調水供水,優化水資源配置。大力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全面提升農業水資源利用效率。進一步增加外調水的供水比例,受水城區用外調水置換地下水開采,具備地表水灌溉條件的地區用地表水逐步置換地下水灌溉。綜合考慮水資源系統、生態系統、社會經濟系統的耦合關系,開展水資源優化配置研究,從供給側進行地下水、地表水、外調水、非常規水等多水源調配,從需求側進行生態、生活、生產用水優化配置,提升水資源安全保障能力。
二是科學設定治理目標水位,深入推進地下水超采治理。以遏制地下水超采和水生態環境改善為目標,分區、分含水層位精細化評價治理目標水位。地下水超采治理的目標是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和危害程度,確定一個階段內適宜的治理目標。如淺層水位埋深在大中型城市城區應控制在大于30米,中東部地區應控制在3米~10米,而濕地生態多樣性維系埋深則需控制在1米~3米;深層地下水頭埋深在中東部地面沉降嚴重區應控制在45米~60米。這些紅線劃定的主要目的是,實現穩定的地下水位,減緩地面沉降,進而保證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安全、防治土壤鹽漬化、保護濕地資源。
三是加強地下水回補和調蓄,逐步推進農業灌溉水源置換。在山前平原優選地下水回補靶區,研究雨洪水、南水北調水、本地地表水等多水源聯合高效回補模式,評估天然河道、坑塘、人工滲漏壩、地下水壩等回補方案,加強地下水回補和含水層調蓄。在中東部平原區注重研究非常規水源開發利用技術,充分挖掘微咸水開發利用潛力,用于農業灌溉置換深層地下水開采;研究南水北調中東線二期工程用于農業灌溉的可行性,逐步置換農業灌溉水源,減少地下水開采。
四是系統實施重要河湖濕地生態修復。加強主要河湖濕地健康評估與生態需水評價,研究河湖濕地生態修復措施、效果評價指標體系和生態用水保障機制,通過外調水和本地地表水的優化調配,實施重要河流濕地的生態修復工程,支撐生態系統良性發展。
(作者楊會峰、曹文庚,分別系海河—淮河流域水文地質調查工程首席專家、海河南系水文地質調查項目成員)
松遼流域:加強農業用地下水管控
松遼流域地處我國東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農業發展離不開豐富的水資源。統計顯示,這一地區2019年總用水量的73.53%用于農田灌溉,其中地下水占45.2%。而對于東北地區的廣大農村而言,地下水則是供水的唯一來源。
松遼流域地下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局部地區短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遼河平原等平原區是糧食的主產區,對地下水資源需求量大,地下水開發強度高,在地下水集中開采區出現了地下水水位持續性下降,局部形成降落漏斗。此外,原生地下水環境鐵、錳含量高,部分地區氟、砷富集等地下水環境問題比較突出,人類活動致使一些地區地下水“三氮”污染加劇。
地下水資源存在的這些問題,既有水質方面的,亦有水量方面的。水量方面的問題,可以通過合理配置水資源、調整產業結構和用水結構、技術改革等得到解決。而水質方面,因地下水污染具有過程緩慢、不易發現和難以治理的特點,即使徹底消除其污染源,也需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才能使水質復原。因此,地下水質的保護更應引起高度重視。
從東北地區用水組成看,城市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在總供水中所占比重較小,且城市人口集中,集中供水,給排水設施完善,水資源管理法律法規及監管易于實施。而在農村,農田灌溉用水比重大,由于人口分散、開采地下水成本低、利益驅動力大,對集中開采地下水難于管控,對農藥、化肥的施用難于監管。因此,農業用地下水的管控是地下水資源管理的關鍵。為此,建議如下:
一是加強宣傳,強化地下水資源的保護意識。二是加快地下水資源管理制度建設,強化農業用地下水的總量控制和地下水位生態閾值管理,強化制度剛性約束和執法監察,逐步解決農村地下水的無序開采。三是開展水資源合理配置研究,加強對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區、超采區和地下水污染區的調查監測,合理確定生產生活用水和生態用水配額,充分認識地下水資源的可調節性、可流動性,科學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四是強化打井施工隊伍管理,從源頭控制水井數量和成井質量,嚴格隔水層止水,防止地下水躍層污染。五是調整農業種植結構,以水定地,以水定產,開展水稻種植區水資源承載能力研究,推進節水灌溉,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ㄗ髡咄鯐怨?,系松遼流域水文地質調查工程首席專家)
珠江流域:地下水具有較大開發利用潛力
珠江流域面積45萬平方千米,包括南北盤江流域、紅柳江流域、郁江流域、西江流域、北江流域和東江流域等二級流域。流域上游為云貴高原,以深切峽谷為主,珠江源生態功能區生態修復和深部巖溶地下水有效開發利用是急需解決的問題;中游為峰叢洼地和峰林谷地,桂林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和泛北部灣經濟區的水環境保護問題比較突出;下游為丘陵谷地和濱海平原,粵港澳大灣區水安全保障是需要長期關注的重大科學問題。
珠江流域水資源總量豐富,人均水資源量達4700立方米。但受極端天氣影響,區域性干旱頻發,仍有飲水不安全人口5000多萬人。2009年秋至2010年春發生的干旱災害,曾導致云南、貴州和廣西944座水庫干涸,造成812萬人和394萬頭牲畜飲水困難、187萬公頃耕地受旱。
防災減災意識薄弱,“靠天吃飯”的意識根深蒂固;水資源調控能力不足,供水工程的建設和維護有待加強;缺乏科學的水資源統籌規劃,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率低等,都是珠江流域地區水資源安全保障問題未能得以有效解決的原因。
珠江流域的地下水可開采資源量達980億立方米/年,目前僅開采了10%左右,具有較大的開發利用潛力。因此,保障珠江流域水資源安全應充分發揮地下水的作用。
第一,掌握地下水賦存分布規律,發揮分散供水和應急供水作用。通過開展1∶5萬水文地質調查,尋找可供開發利用的地下河、泉水和蓄水構造等水源,解決廣大農村分散居民飲用水保障問題。同時,在粵港澳大灣區、泛北部灣經濟區和主要大中城市的周邊,開展應急供水地下水水源地調查、論證和建設。
第二, 加強調蓄工程建設,解決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問題。一是在地下水補給區的高部位巖溶洼地,選擇巖溶管道集中發育部位,建設地表—地下聯合水庫。二是在碎屑巖補給區興建調蓄水庫。三是在峰叢山區分散建設蓄水水柜。
第三,建立與生態重建和經濟發展相結合的地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模式。珠江流域水資源環境類型多樣,決定了開發利用形式的多樣性。比如,在巖溶丘陵洼地區,可通過堵洞形成地表—地下聯合水庫,發展生態經濟;在深切割峰叢洼地區,可建設調蓄水柜,發展立體生態農業;在巖溶峰林平原和丘陵谷地區,宜建設抽水型地下調節水庫,發展節水生態農業;在斷陷盆地區,可利用周邊地下水徑流帶堵洞蓄水,實現水資源聯合調度,在盆地內發展果糧基地,實現水資源有效開發利用,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ㄗ髡呦娜赵?,系珠江流域水文地質調查工程首席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