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瀝瀝,西江水緩緩東流,這條母親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肇慶人,保護她綠水長流是肇慶的歷史責任。“十三五”以來,肇慶統籌各方力量,從各個渠道深入推進“碧水攻堅戰”,實現了水環境質量持續進步。
2020年,全市12個省考以上地表水斷面水質優良率達到100%,劣Ⅴ類比例為0,西江、北江等大江大河水質穩定達到Ⅱ類,11個縣級以上飲用水源地水質均優于Ⅱ類水質目標。在全國337個城市中,肇慶水環境質量排行第12名,列廣東省第二,水環境質量較“十三五”初期有明顯改善。
“碧水攻堅戰”的“攻堅”二字道出了水治理的復雜和艱難。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它不僅需要處理水的問題,更關鍵的是如何處理岸上的問題——包括建設污水處理廠,架設污水管網,工業源、農業源等源頭截污,可謂痛點多、戰線長。仔細翻閱肇慶近年以來的工作,可以發現肇慶如何逐步扎實推進,特別在“保好水”方面,通過全面加強防、護、管,筑牢了防治基礎。
筑牢防線
制度建設架起“堤壩”
制度建設是保障水環境安全的“堤壩”。肇慶市委、市政府堅定站在保護母親河的最前線,主要領導帶頭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在全省較早成立高規格的“水污染防治協作小組”,統籌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堅、水功能區達標攻堅和不穩定達標斷面攻堅等工作。
市委、市政府一再強調“三個絕不”的底線,并腳踏實地踐行。五年間,全市新建國考、省考斷面自動監測水站14個,自上而下,時時刻刻盯牢水環境指標。全市深入實施《西江水質保護負面清單》,嚴格落實環保準入制度,限定新建項目類型,嚴控污染源頭。
護好碧水
基礎設施“補短板”
污水治理設施、污水管網是水污染防治的必要基礎。“十三五”以來,我市以北江流域、綏江流域、新興江流域為重點,推進“補短板”工作,大大提高了水治理基礎設施的覆蓋率。
工業源是重點監督的對象,“十三五”期間,我市大力推動工業集聚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目前省級以上工業集聚區建成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比例超過85%,全市上下環境守法意識明顯提高。
日益發展的城鎮化,則需要生活污水治理設施的同步推進。2018年至2020年,全市累計新增縣級以上城市污水處理設計能力8萬噸/日,累積新增鎮級污水處理能力近15萬噸/日,全市88個建制鄉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已全覆蓋。
治理設施必須“配對”污水管網才能真正發揮效用,這也是水環境治理工作中“最硬的骨頭”。2018年至2020年12月,肇慶發揮工作的主動性,統籌各種力量推進污水管網建設,全市新增各類配套管網約1253.16公里。其中城市(縣城)污水管網近540公里;鎮級污水管網約652公里;改造老舊管網63公里。城區人民最熟悉的羚山涌片區,近年共計建設污水管網超過70公里,同時統籌排污口截污、配建分散處理設施等系統性工作,從而消除黑臭,逐步實現水質穩定。
農村流域是大江大河的上游,其水環境質量對于整體有著重大影響。“十三五”以來,我市大力投入農村環境整治,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市共完成8945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務,完成率為65.01%,遠超55%的省定目標,全市自然村已基本實現雨污分流、污水排放管道收集或暗渠化。畜禽養殖是農村的一大重要污染源頭,在過去工作的基礎上,全市繼續加強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工作,督促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加強污染防治設施建設和管理,目前全市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89%,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98%。種種措施不斷夯實源頭減排基礎,推動農村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善管隊伍
自上而下提高防治意識
環境執法,以打擊惡意違法排污和弄虛作假行為為重點,實施聯合執法、區域執法、交叉執法等,2020年,全市共出動環境執法11408人/次,檢查企業4886家/次。通過嚴格執法,倒逼各地、各主體不斷提高環境守法意識。
我市還全面建立市、縣、鎮、村四級河長體系,在市第一總河長、市級河長的帶頭示范全市各級河長扎實開展巡河,僅2020年,即發現并解決影響河湖健康問題逾2000個。
我市還加強污染河涌治理督導,市生態環境局等部門深入河涌污染防治一線進行督導,通過加強與相關縣(市、區)協調溝通,持續提高基層污染防治工作水平,筑牢基層防線。
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國家環境保護水環境模擬與污染控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正高級工程師吳仁人表示,在污染防治攻堅全面開展和各城市百舸爭流創優的情況下,肇慶水環境質量仍能穩定在全國前列且排名不斷提升,成績來之不易。特別是肇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污染防治攻堅,帶頭攻堅,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大力推動全市上下加強污染防治工作,基礎設施補上了短板,農業源、工業源的排放得到了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續削減。在這個過程中,肇慶聚焦突出問題,采取重點突破,如期完成了新興江水質達標和羚山涌、石咀涌消除黑臭水體等目標,通過一步一腳印的努力,取得了“十三五”的好成績,并為“十四五”深化污染防治攻堅戰筑牢了良好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