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就在第二十九屆“世界水日”到來之際,我市水環境質量交出近30年來歷史最好成績:主要河流水質全部達到水功能區劃要求,所有河流水質均可滿足群眾用水需求,劣Ⅴ類水體全部消除,全市河流水質優良率達到70%,提前一年實現省政府確定的水污染防治工作目標。
今年以來,市生態環境局突出科技監管,細化精準治污,強化鐵腕執法,全市水環境質量持續向好發展,從整改提升跨入穩定控制的歷史新階段。面對嚴峻形勢,市生態環境局以創新求突破,向科技要效能。
為有效監控洨河、汪洋溝水質,強化應急監測預警管理,在這兩條河流設置了16個應急監測預警點,安裝河流水質監控系統,實時監控河流水質情況。據了解,該平臺共有綠、藍、紅、紫四個顏色等級。綠色為達標,藍色為超標50%以下,紅色為超標1倍以下,紫色為超標1倍以上。當標識為藍色時,提醒生態環境部門重點關注;標識為紅色時,啟動預警處置,當地生態環境執法人員立即趕赴進行排查;標識為紫色時,在啟動預警處置的同時,該局立即派出人員到現場對排查情況跟蹤督導。
科技手段成為不眠不休、密切關注河流水質的“眼睛”。市生態環境局在各縣域出境斷面共建設32個水質自動監測站,實時監控跨縣斷面水質。在汪洋溝、洨河、滹沱河及白洋淀上游流域,建設25座應急監測預警點,將4小時一次的水質自動檢測,縮短至3分鐘一次。
同時,綜合運用國家水質監測平臺、河流應急監測預警系統等科技監管手段,實時監控重點流域、重點河流段、國省考斷面水質狀況,及時發現解決污染隱患,將環境污染苗頭消除在萌芽狀態。
2021年,我市水環境保護工作從整改提升期跨入穩定控制期,水環境保護工作總體目標也已確定:工業排水全部得到有效管控,生活排水治理設施進一步完善。納入國家考核的地表水水質斷面中,達到或好于Ⅲ類斷面比例達到55%以上,全面消除劣Ⅴ類水體,縣級及以上城市城區黑臭水體全面消除。
接下來,全市生態環境隊伍將進一步密織水環境監測網,提升科技監管、精準治污整體水平,毫不松懈地推進河流湖庫流域綜合治理、工業污水達標整治、保障飲用水水源安全、提升應急處置能力等各項工作。
保護環境,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隨著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地生根和扎實推進,水流輕盈、河水清澈、草木飾岸的石家莊生態畫卷正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