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充分發揮檢察公益訴訟職能協同推進河湖長制工作,我市積極踐行“河湖長+檢察長”協作機制,全市各級檢察機關與各級河(湖)長辦及相關部門協作配合,積極行使檢察公益訴訟職能,大力推進河湖水生態環境和水資源保護專項治理行動,圍繞重點難點辦理了一批案件,取得了良好效果。截至2020年底,全市各級檢察機關共摸排河湖水生態和水資源公益訴訟案件線索111件,立案監督110件,向相關行政機關制發訴前檢察建議100件,行政機關回復整改84件。
一是切實提高政治站位,統一部署專項行動。市檢察院將河湖水生態環境和水資源保護專項行動作為落實最高人民檢察院部署的“公益訴訟守護美好生活”專項監督活動重要內容,作為落實《關于充分發揮檢察公益訴訟職能協同推進河(湖)長制的工作意見》的具體舉措,高度重視,統一部署,要求全市各基層檢察機關加強與轄區溝通聯系,結合本地區實際簽訂合作意見,并制定落實專項行動方案。截至2020年底,全市有11個區檢察院與區河(湖)長辦簽署了本轄區檢察機關與河(湖)長辦增強協作推進檢察公益訴訟工作意見,10個區檢察院與河(湖)長辦制定了落實專項行動實施方案。
二是圍繞重點領域監督,確保法律監督效果。全市各級檢察機關積極結合本地實際,圍繞本行政區河湖“清四亂”“創文創衛”等重點工作,充分利用“兩法銜接”信息共享平臺、河湖長制信息共享機制、12309檢察服務平臺及各類新聞媒體獲取相關信息,通過開展聯合巡河湖、實地走訪調查等方式,廣泛收集案件線索。西青區檢察院借助本區“清四亂”常態化規范化的良好契機,積極履行監督職責,共摸排河湖生態環境保護公益訴訟案件線索52件,立案52件,制發檢察建議49件,相關部門均回復采納,取得了良好效果。武清區檢察院針對永定河故道國家濕地公園內存在多處非法捕撈情況,與區農業、漁政等有關部門舉行聯席座談送達會,并現場送達訴前檢察建議書,相關部門接受檢察建議內容,對永定河故道國家濕地公園內違規設置網具進行排查,共清理地籠15個,設立宣傳科普展牌84塊、警示牌20塊,并成立專職巡護隊伍,配備望遠鏡、無人機等科技設備,提高巡查管護能力。
三是加強溝通協調配合,形成河湖保護合力。市檢察院與市河(湖)長辦簽訂工作機制后,市院第七檢察部會同第一檢察部與市公安局環食藥總隊座談,就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領域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公益訴訟案件線索移送等問題進行深入交流、達成共識。市公安局環食藥總隊征求市院第七檢察部意見后,印發了《關于加強生態環境和水資源保護、食品藥品安全領域公益訴訟案件線索轉遞的通知》,為公安機關與檢察機關形成合力,共同保護公共利益,拓展基層檢察機關案件線索途徑提供了機制保障。
四是探索推進跨區域治理,構建生態環境大保護格局。濱海新區檢察院分管副檢察長帶領第七檢察部干警赴山東、河北、遼寧三省周邊基層檢察院,開展公益訴訟交流學習,通過不斷加強聯系,實現信息共享,加強案件辦理協作機制,在治理環渤海生態環境方面積極開展專項行動,共同推動環渤海區域生態環境保護。武清區檢察院、北京市通州區檢察院、河北省廊坊市檢察院三地檢察機關在武清區召開“生態檢察共同體”研討會,就“鳳河西支水污染”“孔雀城大氣污染”等跨區域生態環境問題解決方案進行深入研討交流,聯合會簽《通武廊三地生態檢察共同體聯動協作實施辦法》,明確從提高政治站位、確立工作目標、加強信息共享、聯合開展行動等方面進行充分交流合作,共筑生態保護屏障,打造公益訴訟“京津冀樣板”。
五是加強宣傳報道,營造良好社會氛圍。和平區檢察院參加區河長辦與勸業場街聯合舉辦的“和平夜話之話海河”實踐活動,回應群眾對河湖所思所想所需所盼。河東區檢察院通過微信公眾平臺發布“守護津城碧水 咱得下點真功夫”,對河東區檢察院與河(湖)長辦聯合開展河湖水生態環境和水資源保護工作進行宣傳報道,營造保護河湖水環境的強大聲勢。
下一步,全市各級檢察機關將加強與各級河(湖)長辦的溝通協調配合,進一步落實“河湖長+檢察長”協作機制,深入推進河湖水生態環境和水資源保護專項行動,常態化開展“回頭看”,努力打造我市河湖水環境保護立體化監督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