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認真落實好省、市、縣總河長令,進一步將“河長制”工作落到實處,從“源頭”治理環境衛生,進一步美化群眾的生產生活環境,甘肅省臨澤縣蓼泉鎮加大巡河清河力度,扛實“河長制”責任,不斷提高思想認識,強化鎮、村河長巡河力度,抓好抓實“清四亂”工作,努力實現“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目標。
構建體系,致密四張“責任網”,切實增強工作合力。 研究制定《蓼泉鎮河長制工作方案》,成立由鎮黨委書記、鎮長任組長,班子成員及相關站所負責人為成員的河長制工作領導小組,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對各村河段按社進行劃分,將河長制責任延伸到社一級,巡河過程要求相關社長、保潔員全程參與,定期組織鎮村干部開展檢查評比,形成了鎮村社三級網格化管理網;結合召開各類會議,廣泛宣傳黑河濕地生態保護重要性,引導發動所有群眾積極參與河道巡護,共同保護河道及河岸生態環境,建立起人人參與清潔河道的全民共建網;探索“河長制+信息化”工作新模式,建立“河長制工作群”,采取“微信曬工作法”,實時發布工作信息,及時反饋巡查發現的問題,連同河長制手機巡河APP,形成快速高效的河長制工作信息網,充分發揮人大代表、監委會主任等為主的社會監督員監督作用,對工作情況開展評議,打造全領域的公眾監督網;切實形成“共抓、共管、共治、共享”的良好工作機制,促進河長制從全面建立到全面見效,實現從“有名”到“有實”。
明確職責,落實四級“巡查制”,力促工作常態化。建立健全河湖日常監管巡查機制,嚴格落實雙周四巡河制度,及時發現河湖存在的問題,推動河長制任務落實。鎮級河長每月同村級河長、水管所、派出所負責人、開展一次巡河,將“河長制”與“警長制”有機結合,深入推行“河湖長+警長”工作機制,重點對村級河長履職情況、巡查交辦問題整改情況及河道生態環境保護情況進行驗收檢查,并對已整改的問題開展“回頭看”,進一步鞏固整改成效。村級河長嚴格落實“雙周四”巡河制度,每月會同河道保潔員及相關社長至少開展2次巡河,及時發現問題并現場進行整改;聘用的8名河道保潔員每月至少清潔河道4次,對河道及河岸內的垃圾雜物進行日常清理整治,保持河岸干凈整潔;鎮河長辦定期、不定期對各河段進行巡查檢查,嚴格按照巡查問題整改清單化管理制度,對巡查發現問題下發整改通知書,進行現場交辦,并明確整改時限,積極跟蹤督促落實,確保村級巡河任務落到實處。今年各級河長累計巡河512人次,發現、整改銷號各類問題24個,河道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突出重點,抓實河湖“清四亂”,全面推進綜合治理。緊緊圍繞中央和省市縣關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部署,把“清四亂”專項行動作為推動落實河長制工作的重點任務,扎實開展玉米秸稈、垃圾雜物、廢舊地膜清理整治行動。針對本鎮沿河耕地多,河岸渠邊堆放秸稈、廢舊地膜現象比較突出的問題,以優化環境為目的,扎實抓好河岸垃圾雜物清理工作,將河渠“清四亂”工作納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工作范圍,在衛生檢查過程中,將河渠岸線衛生整治情況與全域無垃圾工作同評比、同考核,將檢查整治的觸角向河渠、濕地等衛生死角延伸,做到環境衛生整治不留空白、不留盲點,共檢查整治“四亂”問題24個,發動組織群眾900余人次,投入農用車80多輛,清理河渠兩岸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溝渠淤積垃圾90余噸。以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為抓手,大力開展廢舊地膜回收工作,動員組織河渠周邊農戶撿拾廢舊地膜70余噸,有效減輕農業生產對河渠、濕地生態環境的污染壓力,河道及河岸水生態得到有效保護。多措并舉,護牢三條“生命線”,持續優化水環境。牢固樹立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理念,將黑河生態環境保護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守好政策紅線,加強河道采砂監管,查處河道內非法采砂行為2起,對墩子、新添村2個易發生采砂行為的河段進行圍欄,全面禁止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采砂,河道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加大農村生活污水收集處理力度,結合集鎮污水處理廠建設項目,敷設污水管網4.9公里,加強污水處理設施監管,確保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水環境質量得到持續優化。筑牢河岸界線,及時更換破損河長公示牌、河道界碑、界樁,明確河界保護范圍,依法嚴肅處理圍墾、侵占河道水域岸線和破壞堤防的行為;積極爭取項目,完善河道治理基礎設施,對出現滑坡、塌陷的河岸,修建防洪堤壩,切實保障黑河生態林帶安全。打造生態綠線,加大河界范圍內植被保護、修復力度,嚴禁在黑河濕地保護區內放牧,嚴厲打擊私自砍伐、燒毀黑河濕地保護區范圍內林木的違法行為;不斷擴大黑河大林帶,累計栽植河柳、垂柳、新疆楊、刺槐、白榆、沙棗等混交林2587畝,促進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