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色屋頂、透水鋪裝、下凹綠地以及景觀水池等共同構成了雨水滯留、凈化和調蓄利用的海綿系統。
“新鮮出爐”的中山東路南側人行步道,綠意蔥蘢,自然通透,成了街頭一處亮眼的休閑生態景觀帶。在項目改造過程中,市住建部門融入海綿城市理念,巧妙地通過布置植草溝、下凹綠地、鵝卵石排水溝、碎石盲排道等做法,使雨水能夠迅速滲透,提升景觀效果的同時,也增大區域排水效率,減輕周邊排水管網的壓力。
近年來,我市不斷探索完善城鄉排水防澇體系,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號召,引入新的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摸索建設具有汕頭特色的海綿城市——通過構建“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的建設體系,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打造“會呼吸”、更綠色生態的城市,減少排水管網的壓力,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像海綿吸放水,城市充滿彈性
海綿城市,對大多數汕頭人而言還是陌生的名詞。它是指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充分發揮建筑、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城市發展方式。簡而言之,就是讓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吸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
為何汕頭要建設海綿城市呢?市海綿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稱“市海綿辦”)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城市規劃建設過程中,大量的天然河流被阻斷,轉而由下水道所替代,一旦地下管道能力不足、被堵塞,造成澇水外溢;受潮位頂托,城市澇水無法順利排入江海河流,加劇內澇;加之城市下墊面過度硬化,減少了雨水下滲,降雨時短時間內便會形成大量地表徑流,增加了排水壓力,極易引發城市內澇。
海綿城市建設,就是構建從“源頭—過程—末端”的體系,系統性地解決上述問題。尤其是源頭減排方面,通過增加“海綿體”,充分利用自然下墊面的滯滲作用,減緩地表徑流的產生并凈化初雨污染,達到控制地表徑流的目的。
因此,我市明確提出,通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將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納入城市規劃建設管控環節,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影響,全力打造“水韻山靈新汕頭”,建設自然滲透、自然積存、自然凈化的粵東水網城市的海綿建設示范典型。
踐行“+海綿”理念,逐步探索“汕頭特色”
在10月9日舉行的研究解決城鄉內澇問題市委書記專題會議上,市委書記溫湛濱要求,把城市內澇治理與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緊密結合起來,全面提升城市防災減災能力和水平。
今年6月初,我市成功申報成為首批國家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全國僅20個城市入選),建設示范期為3年。早在2018年,我市編制完成了《汕頭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7-2030)》,提出以解決城市內澇、水體黑臭等問題為導向,以雨水綜合管理為核心,到2030年實現80%建成區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目標要求。
市海綿辦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建設海綿城市,主要是指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多種技術途徑,實現城市良性水文循環,提高對徑流雨水的滲透、調蓄、凈化、利用和排放能力。除了最直觀的緩解排水系統壓力,還有減少水體污染,有效利用雨水資源,改善生態環境等多種作用。
如今很多城市普遍存在“逢雨必澇、雨后即旱”的現象,海綿城市建設就是盡可能地將雨水留下來,下滲可以補充涵養地下水,調蓄可以實現雨水回收利用,有效彌補水資源緊張的局面。它的理念,就是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通過低影響開發模式,實現城市水系統的良性循環和自我修復,從根本上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汕頭自然條件優越,但高強度的城市化發展、大量的硬化建設,改變了城市原有自然生態本底和水文特征,導致生態脆弱、易發洪澇、水資源缺乏。“建設海綿城市是汕頭市系統緩解城市發展問題的重要實施路徑。”相關工作人員說。
記者了解到,以建設國家森林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國家節水型城市、“亞青會”等為契機,汕頭在雨污分流改造、黑臭水體治理、內澇治理、老舊小區改造、道路設施升級改造等工作中,積極踐行“+海綿”理念,逐步探索適合汕頭實際、體現汕頭特色的海綿城市建設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