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因江而生,依江而興,水網密布,治理好水環境不僅關乎水清岸綠、景美民樂,也對經濟良性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記者從昨日召開的水環境治理工作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近年來,市住建局緊緊圍繞人民群眾在水環境方面反映強烈的操心事、揪心事、煩心事,強化組織領導、創新治理模式、加大資金投入、著力補齊污水設施建設短板,通過加快推進一系列污水提質增效項目的實施,城市水環境穩中趨好,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明顯提升。
黑臭水體治理進入長效維護階段
城市黑臭水體曾是老百姓反映強烈的水環境問題,不僅損害了城市人居環境,也嚴重影響了城市形象。2020年底,隨著最后5條黑臭水體全部通過省級“初見成效”驗收,這也宣告我市建成區74條黑臭水體全部完成消黑工作。
據介紹,今年我市主要對黑臭水體進行長效運維,扎實對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工作進行日常監督指導,持續對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實行第三方水質檢測,預防水體返黑返臭,確保水體長制久清。同時推進國家級“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驗收工作,目前沃特明渠、小江、浴牛塘和二橫港等4個“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示范項目已完成。污水提質增效項目開展方面,各子項目均已開工建設,污水處理能力得到提升,出水水質全部達到一級A標準;25.35平方米管網空白區(共計)和62個生活污水直排口已全部消除。長效機制方面,河長制、獎懲機制、排污許可制度等14項機制體制已基本建立完善。
老舊小區雨污分流改造全力實施
老舊小區雨污不分流或是分流不到位,不僅容易導致小區內澇、污水外溢,也容易造成附近水體污染。記者了解到,今年,市區共有33個老舊小區(中央補助資金項目)實施雨污分流改造,其中雨水管網18.7千米,污水管網15.6千米。目前已完成26個老舊小區雨污分流改造,其余7個正在推進中。
接下來,市住建局將嚴把小區改造設計方案關,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基本思路,為改造方案“會審”“把脈”,確保方案科學合理,從源頭嚴控老舊小區雨污合流,確保改造的城鎮老舊小區全部實現雨污分流。在新建、擴建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同步配套建設服務片區內的污水收集管網,特別是城中村、城鄉接合部等“空白區”生活污水管網建設,做到生活污水應收盡收。
城區污水管網新建項目年底竣工
水環境治理,問題在水里,根子在岸上。自2019年起,我市市政府與三峽集團開展政企PPP項目合作,全面實施我市城區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消除污水收集空白區,推進城市污水處理提質增效,其中,共建設93條污水主干、次支管網,總長度約125千米;配套污水提升泵站11座。項目全面建成后,具備80.5萬噸/日污水收集處理能力,將大幅提升我市整體污水收集及處理能力,有效保護長江及市域內自然水體的水質環境。
污水管網施工,難免涉及道路開挖、影響通行。針對百姓關心的城區污水管網項目何時全部結束問題,蕪湖市公共水環境治理項目管理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市各相關單位、部門的積極支持與配合,以及三峽蕪湖項目公司及各參建單位的日夜奮戰,93條污水主次管網新建項目目前已完成123千米,剩余約2千米將于今年底全面竣工,還市民整潔、暢通的出行環境。11座污泵站已完工10座,剩余1座泵站也計劃年底前建成。
另外,城南污水處理廠尾水排放水系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已于今年6月建成并正式投入運行,涉及澛港水系、長江南路水系共7.42千米水系的建設、運營、維護。為解決三山區碧桂園小區污水處理問題,S321新建管網及泵站工程已于9月底完工。天門山污水處理廠二期擴建工程基本完工,10月底具備通水條件,12月底具備出水條件。
長江大保護工作成效顯著
擁有約194公里長江干流岸線的蕪湖,始于江、興于江,也曾患于江。據三峽集團蕪湖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蕪湖市區域共開展城區、無為、繁昌等6個長江大保護項目建設,總投資約106.2億元。污水治理項目包含市、縣、鎮三級污水廠網,以“城鄉組合,廠網河(湖)岸一體,區域打捆,聯合運營”的方式,探索形成統籌市縣鎮廠網一體化建設與管理的城鎮污水治理模式。
目前,無為一期項目已完工投入運營,蕪湖一期正在進行項目收尾工作,蕪湖二期項目已全部轉入運營。實現100%排查城區管網共計2200公里,消除85%污水收集空白區面積共計76平方公里,消除66%城市合流制區域,基本解決污水收集系統短板問題。城區污水處理能力擴容59%,實際日處理量由38萬噸提升至82萬噸,處理能力與收集水量同步提升,基本消除廠區長期低負荷運行問題,80%污水廠進水COD濃度提升30%以上,蕪湖市整體水環境質量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