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機聚合物絮凝劑有:堿式聚合氯化鋁(PAC),聚合硫酸鋁(PAS),聚合硫氯化鋁(PACS)以及聚合硫酸鐵(PFS)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PAC和PAS具有對原水水質變化適應性廣,混凝凈化效果好,藥劑成本低等特點。
給水處理中,在絮凝藥劑投加控制和絮凝劑的使用方面,我國還處于一般水平。主要反應在絮凝劑的品種少、質量低。在國外,特別是作為原水調質而采用的助凝劑較為普遍。我國這方面差距較大。在藥劑自動投加方面,大部分水廠正處于起步階段。對于國外先進的自動控制工藝,我國已開始致力于引進和研究。
1、絮凝劑和助凝劑的使用情況
目前國內外大部分凈水廠采用的絮凝劑仍鋁鹽和鐵鹽最為普遍。我公司主要使用鐵鹽絮凝劑,如三氯化鐵、硫酸亞鐵、氯化硫酸亞鐵。
近幾年來,國外正研制和開發應用新型高效絮凝劑方面進展很快。引人注意的是兩類絮凝劑。一類是無機聚合物絮凝劑;另一類為有機高分子聚合物絮凝劑。
無機聚合物絮凝劑有:堿式聚合氯化鋁(PAC),聚合硫酸鋁(PAS),聚合硫氯化鋁(PACS)以及聚合硫酸鐵(PFS)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PAC和PAS具有對原水水質變化適應性廣,混凝凈化效果好,藥劑成本低等特點。日本在給水處理中使用PAC的普遍程度已超過了硫酸鋁。據有關資料介紹我國也有部分水廠應用。
從八十年代開始,各國對有機高分子絮凝劑的研究與應用非常重視。目前應用最多的是聚丙烯酰胺類。一般根據其作用不同分為陰離子型、陽離子型與非離子型。有機高分子絮凝劑具有用量少、絮體大、污泥少等優點。因而發展迅速。但對其毒性,各國學者看法不一,在飲用水中使用需慎重。日本對之的應用也只是在硫酸鋁處理效果不理想時作為輔助方法。英、美國家對高分子絮凝劑的使用做了最大用量的規定。美國對硫酸鋁和陽離子聚合物的組合使用越來越廣泛,因為這不僅減少藥劑用量,降低泥量,而且還增加絮體的物理強度,這對高速過濾是必需的。陰離子型和非離子型聚合物也常用作助凝劑和助濾劑。有機高分子絮凝劑在我國的應用目前僅限于高濁度水的局部地區。
我國目前采用的主要助凝劑是無機活化硅酸,其作用是增加絮凝劑的骨架強度,改善絮體結構。尤其是對低溫低濁水的處理較為有效。我國使用該種助凝劑已有四十多年的歷史和經驗。其次是氯作為助凝劑,其作用是采用預氯化法破壞起干擾混凝作用的有機物,改善混凝效果。同時用氯將硫酸亞鐵氧化為高價鐵,提高混凝劑的凈化效果。但對受污染的原水,易生成以三鹵甲烷為代表的鹵代有機化合物。該類物質具有致突變活性,因此有待于深入分析和研究。
2、絮凝劑的控制投加
絮凝控制技術是凈化處理的重要環節,因此如果控制不好,既不能達到預定的水質要求,又導致藥劑的浪費。我們目前大部分凈化水廠仍沿用化驗室燒杯攪拌試驗確定投加率與經驗投加相結合的方式,人工操作投加。該方法的缺點是不能滿足連續運行的需要,也就不能隨水質水量的變化而及時調整投加量。
同時由于在化驗室內做燒杯攪拌試驗與實際生產中的水力條件差距較大,因此提供的投加率僅能作為實際投加的參考值,不僅不準確,還帶來檢驗投加效果的滯后性。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近幾年來我國有的水司研究應用模擬濾池法控制混凝藥劑的投加,結果表明可達到自動控制投加,及時調整藥劑之目的,可節約藥劑10~20%。但由于模擬水力條件和生產實際的差距,必須及時修正相關關系,否則將影響投加準確性。當前國外貸款項目基本采用該種方法,國內應用尚不廣泛。
在藥劑自動投加控制方面國內還先后研究與應用過建立前饋數學模型實現計算機自動控制投加。基本控制參數有原水濁度、水溫、PH值或堿度、氨氮、耗氯量、水量等6項。基本達到根據原水水量及水質變化及時準確改變投加量。在此基礎上又發展出建立前饋與后饋數學模型實現計算機優化自動控制系統。該方法是在前饋數學模型的基礎上,又根據沉淀池出水與濾池出水濁度建立后饋控制的數學模型。這是國內外比較先進的優化自動控制方法。上述建立數學模擬法的關鍵是要建立實用可靠的數學模型和采用多種準確可靠的連續傳感器與投加設備。由于國內連續檢測儀表與投加設備質量不過關以及在建立數學模型方面所需原始資料準確程度的差異和內容的短缺,使該項技術實施比較困難,不能得到廣泛的應用。
目前國外投藥控制發展趨勢已由多參數控制向單因子控制方向發展,因為單因子控制不要求建立較復雜的數學模型,連續檢測傳感器單一,管理維護方便。近幾年來這一技術發展很快,出現了流動電流投藥控制系統和絮凝控制在線檢測儀(也稱Eloo-nate連續探測器)。
流動電流(SCD)投藥控制系統是國際上八十年代開始應用的一項新技術,它是傳統技術上的一個發展,是混凝投藥控制技術的重大突破。該技術是依據混凝理論而產生的。混凝理論認為向原水中投加絮凝劑,使水中膠體雜質脫穩,調節混凝劑的投加量改變膠體的脫穩程度,使之利于后續沉淀。而描述膠體脫穩程度的重要指標是ζ電位,以ζ電位為因子控制混凝劑則成為一種根本性的控制方法。而投藥后水體剩余絮凝顆粒的流動電流與ζ電位呈線性相關,因此測其流動電流能克服測ζ電位的困難,并能反映水體中膠體的脫穩程度。此項技術是由美國的Gerdes于1966年發明的,并開始了對流動電流控制混凝投藥的研究。直至1982年在美國將超聲波技術應用于流動電流檢測器,成功地解決了傳感器表面的清洗和微粒“膜”及時更換問題,使該技術趨于完善與實用化。
目前美國、英國已有數百家水廠應用流動電流技術控制混凝收到良好效果。從美國對該技術的一項調查表明,原水濁度在10~5000ntu變化,水量變化范圍最低為10%,最高達100%時應用該技術收到良好的混凝效果,平均節約藥劑15~30%,證明該技術是成功的。流動電流(SCD)探測器的使用方法是按生產要求的沉淀水濁度確定一個流動電流值。稱為控制系統給定值,計算機控制中心將流動電流的實測值與給定值比較,據此調整投藥裝置的運行工況,從而改變混凝劑的投量,最終取得具有理想沉后濁度的水。但該儀器在取樣系統的可靠性上存在較多的問題。主要是由于取樣管堵塞造成的,此外需要定期檢查與調整SCD控制給定值,使之始終處于最佳狀態。其次該方法對于采用有機陰離子高分子絮凝劑時是不適用的。
流動電流給定值抓住了影響混凝的主要因素,其它水質、水量、藥劑、效能等因素的變化都可體現流動電流單一因子的變化上,從而實現了混凝投藥的單因子自動控制。該方法尤其對舊水廠的改造更具有實用價值,它不僅解決了水廠投藥自動控制問題,而且對提高水廠的社會經濟效益起到主要作用,同時將對水處理工藝技術的進步和現代化進程起積極的推動作用。目前我國已開始研制該種儀器的工作。
最近英國水研究中心和倫敦大學研究人員聯合研制了一種新的絮凝控制在線檢測儀器(FIOC mate探測器)。該儀器根據水中流動懸浮膠體產生的濁度波動,極靈敏地顯示絮體形成狀態,可在實驗室或現場條件下確定最佳投藥量。該方法認為絮凝劑投入水中后在水解生成的氫氧化物沉速至最大時,投藥量為最佳。投藥后氫氧化物生成時,初始濁度會升高,但隨著絮凝體的形成濁度又下降,初始濁度為最大值時的投藥量可認為是絮凝最佳投藥量,因此該儀器把光學方法和微訊息處理計結合使用,連續測定加藥后水中絮體的實際情況,同時直接調節混凝劑的投量和調整PH值,從而獲得最佳混凝效果。該儀器還特別適合于投藥閉路控制系統。
根據檢測器輸出的信號,利用微機內的優選公式,逐步調整混凝劑投加量,直到最佳值為止。正確選擇混凝劑投加量和PH值將大幅度節省藥劑用量,幾個月內即可償還投資費用,同時對提高出水水質,減少供水干管的污垢有很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預計該種儀器將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上述兩種單因子自動控制絮凝檢測儀是國外先進技術,我國正起步研究,尚未有應用實例。因此今后應上述技術進行積極的引進和研究,根據我國國情和水質因素,提出可靠的控制方法,以縮小我國在混凝控制方面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
更多“管”信息
環琪(太倉)塑膠工業有限公司廣州分公司
環琪(太倉)塑膠工業有限公司廣州分公司擁有各式塑料閥、管、管配件等管路設備制造技術。
韓國麥格瑪科技發展(南京)有限公司
IOREX水處理器有效的去除管道、鍋爐、冷卻水塔內壁的水垢、水銹、腐水,阻止和殺死自來水中的有害的微生物和細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