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藍水清是每一個現代城市追求的目標,在南京,為了讓城市的水體更加清澈,植物法、氣泡法、填料法……多種“治污方式”也讓人開了眼界。
那么,這些方法對于實際凈化效果究竟如何呢?昨天,記者來到部分試點工程一探究竟。
氣泡治污
神奇氣泡驅逐“臭味”
現狀:河水明顯干凈了不少
一句話評價:納米氣泡太神奇,但800米河段投資320萬太貴了
在河道埋入“氣泡機”,利用產生的氣泡降解污染物,凈化水質,這是一個多月前龍江里圩河采用的新型手段。龍江龍鳳花園門前的這條里圩河,一直以來因為黑臭使得居住在附近的居民苦不堪言。
但是昨天記者前往現場卻發現,河水明顯干凈了不少,水面上還有水生植物輔助凈化,臭味也聞不到了。鼓樓區環保局工作人員介紹說,這條河的治理主要是采用了氣泡法,在水底埋入一個個小如盒子般的氣泡機。就是在一個負壓的環境下讓氣體高度分散到水里,形成氣泡。而這些氣泡在水里可以自由“翱翔”,一會兒上升,一會兒下降,如此反復,直到破滅。“在這個過程中,氣泡會與水中的污染物發生化學反應和黏附作用,上升的過程是在分解,而下沉過程是在和其他物質結合。”最終形成產物——二氧化碳、水和氮氣等。
不過,與一般增氧泵不同的是,這種氣泡非常小,肉眼根本看不見,它們只能用微米和納米來衡量。
據了解,這種在河道埋入氣泡機的環保新技術在浙江、太原等地已試點一段時間。一般很臭很黑的河道,大概7天到10天臭味可以完全消失,20天到30天后水會從黑色變成綠色。而這種微納氣泡機每個造價20萬元,一般50米左右需要埋入一個,拿里圩河來說,800米的試驗段總投資在320萬元左右,但在南京效果如何,還要拭目以待。
植物治污
水生植物2/3枯萎
現狀:凈化試驗“自生自滅”
一句話評價:景觀效果>治污效果
2005年內秦淮河復成河—大中橋段的“植物治污”至今讓人印象深刻,一組組呈五星狀排列的水生植物群漂浮在河面上,鳶尾草、美人蕉、水竹等植物也將河面裝得綠意盎然。
但與早幾年布滿河道兩側的景象相比,昨天記者在大中橋卻發現,如今河面近2/3植物已經枯萎。殘落的葉子飄在河面,看上去很是刺眼。
記者獲悉,這是有關單位為改善河道環境作為“凈水試點”放養在大中橋里的。但是,從2007年開始,由于承包方的原因,這些“凈水”工程已無人養護。時隔兩年,除了河道工來清理垃圾外,這些水生植物也是“自生自滅”,無人看管。原來整齊的種植籃已是東倒西歪。
附近居民說,剛開始還覺得這里的凈化試點挺好的,但現在看來,凈化試驗并未達到預期效果。現場已經枯萎的水生植物不僅起不到凈化河水的作用,反而影響內秦淮河水質。
那么這些植物對于秦淮河水又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呢?南京師范大學的濕地專家表示,不管這些植物對于吸附氮、磷的作用究竟有多大,不可否認的是:它的治污效果遠不及景觀效果。“‘植物凈水法’只是手段之一,要讓水體變清,還需要其他治理方式。”目前,內秦淮河水質基本還是依靠沖洗來維持。
石頭治污
曾是凈化小樣板,6米石頭生態河床讓水變清
現狀:不美觀已被拆除
一句話評價:雖然治污效果好,但是體積太龐大
黑黑的污水經過大卵石、中卵石、小卵石組成的生態河床處理后就清澈不少。2005年,白鷺洲公園里河海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陳鳴釗自籌12萬元資金創建了一個秦淮河水凈化系統小樣板。
當年,記者在現場看到,河岸邊上有一個倒丁字形的凈化系統,高達6米,由15層密封的生態床組成。而每層生態床里放上的都是一些表面粗糙的填料,水在其中要經過大卵石、中卵石、小卵石,最后流經粗沙、細沙層層凈化后排出。當污水經過這些填料,原水中的微生物就會附著在填料的粗糙表面,在生物載體上逐漸形成菌群生物膜,利用生物膜的新陳代謝作用吸附、消化、分解污水中的有機和無機污染物,這樣出來的水就干凈了。
不過,記者昨天再次前往白鷺洲探訪時卻發現,該凈化設備已悄然無影,不知所終。電話采訪中,陳教授告訴記者,因為白鷺洲公園改造,生態河床體積太大,與景點整體風格不符,已經被拆除了。記者 薛玲 王娟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