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污泥處理法是污水處理廠的常用廢水處理技術。活性污泥能夠產生大量微生物胞外聚合物(EPS),其對污染物的去除具有重要作用。根據其物理形態,EPS可劃分為溶解態和緊密結合態兩種類型。已有研究表明,活性污泥EPS能夠通過吸附、絡合作用,有效去除廢水中的重金屬離子。但是,EPS與有機污染物的相互作用還少有報道。啶蟲脒是一種新型高效堿性殺蟲劑,其具有中等毒性,被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中蚜蟲的防治。由于大量使用及其本身難降解性,啶蟲脒廣泛存在于地表水環境及土壤環境中。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博士生宋文娟所在的團隊應用三維熒光光譜技術,研究了活性污泥兩種形態的EPS的熒光特性及其與啶蟲脒的相互作用。結果表明,兩種形態的EPS均含有蛋白類熒光物質,此外,與溶解態EPS不同的是,緊密結合態EPS還含有富里酸類熒光物質。熒光淬滅滴定實驗發現,啶蟲脒能夠有效淬滅蛋白類物質的熒光強度,其淬滅方式為靜態淬滅與動態淬滅相結合。通過計算EPS與啶蟲脒的絡合常數,發現相對于緊密結合態EPS而言,溶解態EPS與啶蟲脒具有較強的絡合能力。
綜上所述,活性污泥EPS,尤其是溶解態EPS對水土環境中有機污染物的存在形態、遷移及轉化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利用活性污泥EPS進行有機污染環境的微生物修復具有重大意義。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