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這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須以改善需求結構、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城鎮化為重點,著力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結構性問題。” 十八大報告為我們指明了現階段經濟發展的方向,但如何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實現區域經濟的戰略性轉移,一度成為各方思考的重點。低能耗、高效益、低污染、高附加值、高環保的項目成為國家重點扶植發展對象,短時間內高新技術企業面前出現了一個絕佳的發展壯大機會。在機會面前,有的企業走的更遠,有的企業扼腕嘆息。
近日,世界領先的擁有完全自主產權的DEP膜法專利水處理新技術發布會在人民大會堂順利召開。在這場由呼和浩特市重大項目領導小組、呼和浩特經濟技術開發區主辦,內蒙古天一環境技術有限公司承辦的新技術發布會背后,我們就看到了一個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之路。
政府支持 科研先行作為新一屆政府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的又一重大舉措,國務院日前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提出了近期3年發展目標。《意見》明確了今后3年的發展目標,包括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年均增速15%以上。到2015年,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達到4.5萬億元,成為國民經濟新的支柱產業。通過推廣節能環保產品,有效拉動消費需求;通過增強工程技術能力,拉動節能環保社會投資增長。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政府在國務院提出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的號召下,結合區域自身經濟結構調整的需要,迅速抓住政策、產業發展機遇,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重大項目領導小組率先響應,組織列為本地區重大項目的相關企業積極研發努力創新。
其中,作為高新環保技術代表的內蒙古介電電泳應用技術研究院研發的介電電泳膜法水處理多項專利技術研發成功并實現產業化,成為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打造環保科技的產業鏈的階段性重大成果。在這背后就是政府支持、機構研發、企業助力的三方合作推動區域經濟結構調整的新模式。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及專業意見,專業機構潛心研發,企業實現技術落地轉化產品,組建相關產業鏈條。看似簡單,但更多的是三方有機協調協作共同發展。
介電電泳膜法水處理專利技術的研發成功及實現產業化,實現了分離膜技術的革命性突破,開辟了環境保護技術的新途徑,在水處理方面的應用提高了水資源和能源利用率,填補了國際、國內及行業空白,為高濃度、高污染及難處理的污水處理領域提供了全新的解決途徑,并具有國際領先性。以技術為法寶,政府為后盾,高科技企業擁有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也為我國的經濟建設發揮很大積極作用。
迅速轉化 產品制勝據悉,自膜法水處理技術問世以來,一直受困于膜面污染問題。目前主要通過曝氣沖刷及定期化學藥物清洗的方式,造成大量能耗,產生高額藥劑成本。而此次發布的,自主創新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效、低耗、自清潔、可連續運行的DEP水處理分離膜元件專利技術從根本上解決了能耗問題,實現世界首創。
而從內蒙古介電電泳應用技術研究院通過DEP放大應用技術與膜技術的結合,研發出DEP分離膜元件,到天一環境集團以DEP水處理分離膜元件為核心技術的水處理工藝裝置研發成功,實現規模化投產。以往可能需要幾年時間,但在此項新技術上,研發與產品幾乎是同時問世,這體現出的就是從研發到生產一條龍的迅速反應,是高新技術企業獲得成功的“真經”所在。
以往,高科技技術轉化為產品及生產力需要技術環境、產業協調、產品設計等眾多環境,往往擁有技術而不能第一時間轉化為產品,面向市場。而在此項目中,天一環境從研究院研發階段就與科研機構產生密切聯系,隨著技術研發的進程實現產品研發。從根本上實現了技術到產品的一體化,完成技術與產品同步,縮短產品研發時間,實現了分離膜技術的革命性技術突破。
相較傳統水處理膜元件,新技術不需要停機沖洗實現了工藝連續運行,大幅度提高設備運行效率,相同條件先的噸水能耗由1600W.h減少到16W.h,能耗只有傳統膜元件的1%。DEP膜元件具備更高、更廣泛的污染物濃度適應性,膜元件恒定通量提高5倍以上,由于應用介電電泳效應,而不需要曝氣沖刷以防止膜面污染,有效提升處理效率,減低能耗成本。
天一環境以DEP膜元件為核心技術研發出六大類20多種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凈水、污水處理裝置。這一系列全自動運行的水處理裝置,短流程、模塊化、高效率、低能耗,目前已經完全實現規模化投產,無疑將在我國環境治理進程重發揮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