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中午,四川亞太環境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魏常枝帶著她的工作小團隊急匆匆地驅車從成都市區往新津縣趕——幾天前,有個新津縣的洗衣廠老板沒等工作人員上門安裝,就迫不及待地把在該公司買的一套污水處理設備自己給拖走了,她得去確認客戶自己安裝的設備是否正常運行。趕到洗衣廠時,魏常枝看見洗衣廠老板正在從自己“DIY”的污水處理設備中接水,他頂著烈日向魏常枝舉起一杯“清水”樂呵呵地笑起來,“這下‘清水’一出來,整個廠都救活了!”
這套立在洗衣廠房外的像個“大冰箱”似的污水處理裝置,全稱叫“改進的物理化學凝聚法污水處理方法”(簡稱“LPC法”),是這家企業研發的污水處理專利技術。
“水魔方”里“點豆花”
立在洗衣廠房外的這套污水處理裝置,日處理污水100噸,看上去像個“大冰箱”,占地3.6平方米,高約3米。據工作人員介紹,“這項專利對污水處理的所有‘魔術’全都在這個立方體內部進行,我們也稱它為‘水魔方’。”
從進污水到排放出經成都市相關部門檢測達到國家一級A標的中水,這個“水魔方”內部完成的物理和化學連鎖反應,類似于“點豆花”的過程。
打開立方體裝置的活動門,可以看到其內部并排著三個“大缸”,“里面分別是溶解在水中的PPA、PPM、PPC藥劑,由專門研發的特殊配方制成。”魏常枝介紹,整套裝置全自動化,污水進入裝置后按照設定流程先被加入PPA——這時,“點豆花”的過程就開始了。
首先加入PPA,用以改變污水中蛋白質的穩定性,讓其變得不可溶解,與此同時,PPA還與磷化物、有機物等物質發生化學反應,轉化其成為不可溶解的大小顆粒、水和可排出的氣體。然后加入PPM,讓漂浮在水中的大小顆粒“抱團”形成“大團粒”,經過沉降分離沉渣和水,再向過濾后的水中加入PPC殺菌,整個污水處理全過程即結束。完成從污水進到中水出的過程,這套裝置只需3個小時,出水經成都市相關部門檢測達到國家一級A標。“在整個過程中,PPA和PPM就相當于點豆花用的鹵水。”
低成本技術“逆襲”污水處理界
說LPC是在污水處理界的一次“逆襲”,是因為其在高效結果下的低投入成本和低運行成本。
魏常枝介紹,以同樣日處理100噸污水為例,LPC法和“傳統接觸氧化+膜”法的設備投入成本分別約50萬和60萬,每噸污水的處理費用分別是0.56元和1.63元。LPC法的0.56元處理費用中包含了藥劑和電費,設備裝置使用期限為50年,后者除了日常運行費用,還需定期投入成本用以更換“膜”。
由于體積不大、占地小,“水魔方”出廠時內部已經組裝完畢,上門安裝只需搞好地基、挖好污水池再吊裝到位、接上水泵即可工作。“安裝簡單得很,出來的都是‘清水’(中水)。”洗衣廠老板說,該廠此前因為排水不合格一直處于停工狀態,購入這套設備后不僅立即正常運轉,還實現了95%的水回用率,大大節省了成本也節約了水資源。
這項專利技術最早用于工業廢水處理,在中國城鎮化深入推進的過程中,研發這項專利技術的公司將目光投向了城鎮污水處理和農民集中居住點污水處理,在成都市新津縣花源鎮成功試運行六年后,今年開始“走向全國”。今年年內,這項“成都創”的污水處理專利技術將在成都市、北京市、天津市等地得到應用。
記者手記
在污水處理中,污水處理的投入、運行成本下不來一直是個難題。高昂的花費導致企業偷排漏排現象屢禁不止,也讓很多建好的污水處理廠,尤其是鄉鎮和農村的污水處理廠淪為擺設。
技術是影響成本的關鍵因素,國內傳統的污水處理技術,多源自歐洲與美國,由于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的不同,要讓“洋技術”發揮作用,還需要另想辦法輔助,成本自然增加。因此,成都企業自主研發的低成本、高效率的LPC法應當算是在污水處理界的一次“逆襲”。
目前,這項技術正在以強大的“攻勢”占領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