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今天從揚州大學獲悉,該校楊小令團隊成功研發出一款新型太陽能物聯網水質監測浮標。該監測浮標以太陽能為動力源,能夠長時間監測水質變化,同時采用物聯網技術和大數據處理,可以實現遠距離、實時監測水質。
水質監測被稱為水資源保護的“眼睛”。國內水質自動監測站大多采用太陽能浮標形式,但結構復雜、成本很高,難以推廣,且只能監測水溫、溶解氧、pH值、電導率、濁度5種水質參數,不具有生物毒性監測功能,漏報率很高。
據介紹,該項技術采用緊湊的浸入式結構,直接把浮標投放于被監測水域。通過采用太陽能供電,可以保證晴天和陰雨天都正常工作。同時,數據采集和設備控制精度更高、更加節能。而GPRS的數據通訊方式可保證不掉線,幾乎覆蓋全國城鄉各地,無需建造通訊鐵塔。在實際操作中,浮標采集到的水質數據,采用物聯網技術發送到阿里云服務器,用大數據、云計算軟件對8種水質數據進行融合。監測人員可以通過APP客戶端瀏覽實時數據,與以往的監測數據比對,給出水質評價結果,大大降低了監測人員的勞動強度和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