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松山湖浦心排渠僅僅用了一個半月即消除黑臭。技術人員介紹,因采用科學精準的技術方案,治理成果將可長期保持下去。

浦心排渠岸邊豎立了一張整治前的照片,對比可見整治效果顯著。
“在水生態治理方面,我們務必堅持科學而精準的原則,真正做到實事求是、對癥下藥、藥到病除”在日前召開的全市環保系統工作總結會議上,東莞市環保局局長蔣亞軍強調,水生態的改善,直接關系到城市品質的提升和美麗東莞的建設,他認為,打贏水污染治理攻堅戰的核心在于精準治污。因此,他要求全市環保工作人員在落實水污染治理工作要求時,堅持科學治污的前提下,一定要精準治污。
東莞松山湖浦心排渠和文廟排渠在短短一個半月時間就由往日黑臭無比的“龍須溝”變成了涓涓清流,得益于環保部門和技術團隊精準地找到了兩條排渠的污染原因,實施了有針對性的整治方案。據技術人員介紹,因為使用了精準的科技手段,不但短時間內實現了消除黑臭,還可以將整治成果長期保持下去,最終讓河道恢復自身生態系統,擁有自凈能力,真正實現“對癥下藥、藥到病除”。
“鐵箱子”的秘密
一個半月讓臭水變清
在一個半月前,松山湖浦心排渠、文廟排渠附近鮮有人至,因為兩條黑臭無比的河道,臭氣彌散,市民避之不及。但最近,游人漸漸多了起來,甚至有騎行愛好者前來游玩。岸邊樹木錯落有致,青草綿延,河水緩緩流動,清澈見底。如果不是技術方在岸邊樹立了一塊整治前的照片對比,人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據松山湖方面介紹,去年12月,松山湖在市統一招標實施原位生態修復的四家技術服務單位中,從技術可行性與經濟合理性方面對各技術方案進行對比,并結合相關部門與水污染治理專家的綜合意見,經黨政聯席會議充分討論,于去年12月18日確定浦心排渠、文廟排渠、下沙排渠3條重污染河涌生態修復工程的服務單位為以技術人員鐘路華領銜的治水聯合體。
在承接了治理重污染河涌的任務后,整個團隊立馬展開治水工作。
截污是治理黑臭水體的第一步,鐘路華介紹,松山湖的市政污水管道修建開展比較早,在幾年前就已經建好了截污管網,對污水進行收集。但即便這樣,也還是存在污水進入河涌的情況。鐘路華介紹:“以前建設的截污管網,收集污水逐漸達到飽和,新建小區的污水沒地方去,一下雨就隨著雨水流進了河涌當中,這是造成河水污染的一個原因。”
另一個造成河水黑臭的原因是河涌底泥中的污染物不斷發酵,散發出黑臭。“一個多月以前,我們現在站立的這個地方臭不可聞。”鐘路華指著腳下的河堤說。
是什么方法讓又黑又臭的河水在短短的一個多月就變清的呢?原來奧妙在河邊上的一米見方的“鐵箱子”里面。
“鐵箱子”是一個更有利于微生物生長的環境,水體中的微生物可以在這套設備中被激活。
鐘路華介紹,整治技術的核心就是通過生態修復系統,激活水環境中土著的微生物,使其大量繁殖后再隨循環系統的水流進入河道,從而豐富水體的生物群落,促進生態系統的修復,并建立高效的食物鏈,改善水體的自凈能力。
運用“黑科技”
不清淤即可消除黑臭
兩條排渠的整治技術方案,不僅短時間內見了成效,而且工程量比以往的治理方案要小很多,也節省了成本。按照以往的技術方案,要實現河道完全變清,要經過截污、清淤、生態修復等過程,工程量浩大,且耗費資金巨大。但是浦心排渠和文廟排渠未清淤就消除了黑臭。鐘路華介紹,如果有足夠的水深,能夠滿足曝氣的深度,就不用清淤,可以直接進行生態修復。
這套技術一個優點就是抑制河涌底泥中產生的厭氧微生物,扶持對環境有益的微生物,讓有益微生物變成占優勢地位的一方。有益微生物經過繁殖、倍增,就可以分解底泥中的污染物,使得底泥中的黑臭慢慢消除掉。
在截污的基礎上,通過微生物分解,輔以曝氣等技術手段,水體的整治效果非常的顯著。截至1月30日,河涌水質已基本達到消除黑臭的指標考核要求,經市環保局委托的第三方水質監測單位最新一次檢測結果顯示,4項黑臭水體定量指標(透明度、溶解氧、氧化還原電位、氨氮)均達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