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水口發黑發臭的生活污水,通過一個形似“集裝箱”的設施后,一股清水就從出水口流了出來。日前,記者在江蘇常州橫山橋鎮西柳塘村見到了這樣一幕。
去年年底,江蘇省常州市經開區在轄區選擇3個村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試點建設工作,根據各村實際情況,開展多種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目前設備都已投入使用。“西柳塘村的處理設施日處理能力30立方米,采用‘厭氧—缺氧—好氧’的核心處理工藝,出水水質達到一級A標準。”經開區農村工作局農村服務科科員楊博介紹,其優勢是占地面積小,安裝、運輸、升級高效,運營維護成本低;另外,封閉式設計也杜絕了二次污染的可能。
與西柳塘村不同,附近前巷村的處理設施更為分散。據悉,這種處理設施采用了成熟可靠的“A/O”生化處理工藝與MBR膜相結合的處理方法,日處理能力為60立方米,出水水質達到一級A標準。楊博介紹,各村采用不同的污水處理設施,是根據各自的村情而定的。此外,為保證建設的效果,設施的運行維護兩年內由施工單位負責,第三年將引進第三方專業機構進行運營維護。經開區也會定期對水質、處理率等運營效果進行評估。
據了解,經開區今年在前期試點的基礎上,將建設110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2019年逐步推進剩余村莊的污水處理工程,2020年形成運行維護及監督機制。在農村污水治理過程中,將根據每個村的地形、水量、水質、周邊環境等,因地制宜實行“一村一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