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中國工程院新晉外籍院士Mark van Loosdrecht(馬克·梵·洛斯德萊特)教授的科研及應用之路暨“中-荷未來污水處理技術研發中心”三周年成果報告會在京舉行。記者從報告會現場獲悉,“中—荷研發中心”成立三年以來,通過北京建筑大學、代爾夫特理工大學、首創股份(600008)三方緊密合作,已經在研發、實戰、學術、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諸多成果,特別是在被譽為下一代污水處理技術CREATE好氧顆粒污泥技術研發方面進展迅速,將于明年迎來落地示范的工程應用。
此外,在污水處理工藝生物建模、集控式智慧化污水處理廠運行、PNBC京標A達標排放技術、污水處理碳足跡LCA評價等方面亦開展深入研發工作,也均進入工程示范或編程階段。
學術層面,在《Water Research》等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發表具有學術影響力及技術方向引領作用的SCI論文20篇;在《中國給水排水》等國內著名核心期刊發表論文30篇,提交發明專利6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軟件著作權2項。
人才培養層面,培養專業技術研發人員并形成中荷研發小組;結合“中-荷研發中心”課題 ,三方啟動了定位為“雙博士”培養的聯合培養計劃。
據介紹,CREATE好氧顆粒污泥技術研發已經取得突破型進展,“中-荷研發中心”僅用兩年時間便找到適合中國低碳源水質特點的顆粒污泥培養方法,從小試、中試到工程示范(2020年內完成并投入運行)一氣呵成。
北京建筑大學郝曉地教授表示,CREATE好氧顆粒污泥技術解決了現有反應器平面占地太大、投資/運行/能耗過高之缺陷,被稱之為污水處理領域的“核武器”。北京建筑大學校長張愛林教授表示,“學術國際化,技術社會化這一合作模式著實富有成效,它讓我們幾方均能從中受益,且獲益匪淺。高校學術國際化后的技術落地一直是我們的一個瓶頸。借這種新的產學研模式,我們打開了瓶頸,使我們的研究不再無的放矢。根據目前合作進展,我們三方已擬定出聯合培養博士計劃,旨在進一步拓展合作內容并加深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力度。”
梵·洛斯德萊特教授作為國際污水處理與資源化領域頂級專家,早已當選荷蘭皇家科學院與工程院雙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并剛剛獲得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成為國際水行業少有的“四院院士”。梵·洛斯德萊特教授此前也曾獲得具有世界水處理領域“諾貝爾獎”之稱的斯德哥爾摩水獎和新加坡李光耀水獎,成為當今世界獲此雙獎絕無僅有的學者。30年前,他率先提出可持續污水處理并資源化的新理念,開創性地實現了污水中生物塑料、藻酸鹽、藍鐵礦等高附加值產品回收,并逐步實現工程化。目前,他已經成為首創股份技術研發的重要外腦。
首創股份副總經理江瀚表示,首創股份是國內水務環境龍頭領先企業,隨著國家的發展,發展模式、發展戰略和策略也適應性地調整。發展質量、業務能力、技術能力,進一步提升,這是國家目前新常態的發展方式。
據悉,首創股份科研方面以“中—荷研發中心”為標準,三年前作了大規模的系統性的設計,大規模的投入,目前有三個中心,中—荷未來污水處理技術研發中心、供水方面與哈工大有一個供水研究中心、另外和水環境有一個研究中心。“中—荷研發中心”起步最早,成果也是最顯著,是引領業務、引領行業的。
江瀚表示,“這種前沿性的領域要想落地、生根、發芽、茁壯,科學家是我們的養分,能否吸收這些養分要看企業的基因。這就是承接科學家思想的能力,也是我們三方合作的機制所決定的,我們是一個非常軟性的組織,我們的凝聚依靠的是共同的目標,是對前沿技術的產業化應用,是對水和資源、能源的再生利用的推廣應用。首創股份在中-荷研發中心乃至我們所有研發中心,近兩年的投入是沒有上限的。三年的成果說明我們的合作模式是高效的,未來中-荷研發中心地位會越來越凸顯,計劃戰略非常清晰,會傾注更多的資源,應該有更好的發展基礎,會有更積極的領先性的成果。”
據悉,未來首創股份技術發展三年規劃,將圍繞產業引領、市場需求和問題導向,部署以“智慧技術”為基礎的“高效技術”與“綠色技術”開發。
首創集團副總經理、首創股份董事長劉永政表示,飲用水安全、城市水環境、排水防澇、資源解決和能源循環利用、智慧水務是行業未來發展的五大方向和需求,首創股份要以業務需求帶動我們的創新,以開放創新帶動自主創新,以集成創新帶動原始創新,以攜同創新帶動內部創新。“中-荷研發中心”將基于廣泛合作的基礎之上,以技術進步和管理創新為兩大抓手,推動行業的不斷進步。以首創集團環保產業“生態+”戰略為目標,首創股份計劃通過技術發展帶動全鏈條能力建設,將新技術的研發落地應用并轉化為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