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網建設滯后,污水難入處理廠;污水濃度不穩,設施運行難;污泥越來越多,無害化處理意識薄弱……連日來,記者在中部地區的江西、湖北調查發現,在當前我國各地集中上馬污水處理設施的同時,城鎮污水處理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正日益凸顯,令許多污水處理人員“頭痛不已”,成為各方關注和探討的話題。
有關專家認為,各地不僅要重視污水處理廠本身的建設與運行,還要重視“上游”污水進入環節的建設,以及“下游”污泥的無害化處理。污泥無害處理須納入地方減排考核,以杜絕二次污染的發生。
上游:污水“太干凈”也“太臟”
記者采訪發現,目前各地建設城鎮污水處理廠都非常積極,而面臨最迫切的問題是截污管網嚴重不足,水污分離滯后,造成大量污水處理設施能力閑置。污水進入的“上游”環節建設落后,使得污水處理廠的污水“太干凈”也“太臟”,極大影響了減排的效果。
江西南昌市市政公用局有關負責人說,南昌市日供自來水100萬噸,已有城鎮污水處理能力81萬噸,按照供水與污水1﹕0.8的產生比例,南昌市城鎮生活污水實現了完全無污染排放。但記者發現,由于缺乏截污管道,南昌市大量污水處理設施能力處于閑置狀態。如南昌市紅谷灘污水處理廠已建成的一期項目日處理污水能力為20萬噸,但實際日處理污水不足10萬噸,由于污水與雨水混合在一起,有時進入處理廠的污水水質竟然比國家排放標準還低。而據統計,湖北省約40座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的平均實際運行負荷率約為60%。
截污管道不足,水污分離滯后也導致污水濃度不足,影響污水處理設施的運行。首先是污水“太干凈”了,企業和政府為“雨水買單”。記者采訪發現,南方不少地區尤其是原來生態情況較好的省份,污水濃度不足竟然也成為制約城鎮污水治理市場化的一大因素。南昌市紅谷灘污水處理廠需要的污水COD濃度為250-275毫克/升,但進入的污水COD濃度有時僅有70毫克,比一些污水處理廠出去的水還干凈。由于“污水太干凈了”,降解污水的生物菌都“餓死”了不少,為此一些企業不時向生物氧化池里加糞便等,以維持生物菌的活性。
其次,工業污水和城市生活污水難分離,污水“太臟”了。中國水務集團荊州市中水環保有限公司董事長柏樹說,一些地區工業污水排放與生活污水排放根本就沒有分離,工業污水與城市污水混合后,污水濃度則經常超過污水處理廠的處理能力,甚至一些工業污水里還含有抗生素等,大量殺死處理廠的生物菌,造成污水處理廠不時“罷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