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8月5日訊(記者張雋波)"處理能力不足日排污水量的一半、處理后水質(zhì)達不到當前的環(huán)保要求、且有近半數(shù)污水不能匯集到污水處理廠……"今天,當"生態(tài)汾河"新聞采訪團來到汾河上游的靜樂縣污水處理廠時,該縣環(huán)保局局長謝九柱對記者說。
謝九柱說,位于汾河岸邊的靜樂縣污水處理廠運行近兩年來,每天處理能力平均為2500立方米,不足目前縣城日排污水5200立方米的一半,處理后水質(zhì)基本能達二級標準,不符合國家要求的一級A類標準。隨著靜樂縣城常住人口增加和國家對河流上游水域保護的嚴格要求,目前污水處理廠已"疾病纏身",急需進行工藝改造。
"由于城市建設較為落后,雨水和污水沒有實現(xiàn)徹底分流,一遇大雨污水處理設施必須停運,即使在平時也有近半數(shù)污水不能匯集到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謝九柱說。
不僅如此,靜樂縣污水處理廠工藝流程不完整,處理設施簡陋,預處理設施缺少細格柵和沉沙池,未建污泥處理系統(tǒng),嚴重影響到污水處理廠的正常運行和使用,水質(zhì)也難以保證。在污水處理廠墻外,未經(jīng)處理的污泥亂倒成堆,刺鼻的氣味令人窒息。
"污水處理廠改擴建至少需要3000萬元資金,縣里已將改擴建方案報到省里有關部門。資金問題是項目實施的最大阻礙,我們現(xiàn)在唯一可做的就是向多部門爭取資金,盡早做到向下游地區(qū)提供清潔安全的汾河水。"靜樂縣縣長張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