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水在變清!記者6月底沿湖采訪,看到不少人早晚在湖邊散步、垂釣,中午還有人下湖游泳。環湖居民告訴記者,今年藍藻出現的時間比去年推遲了20多天,基本沒有了黑臭現象,而“以太湖為水源的自來水一直供應正常,再也不用純凈水燒飯、洗澡了”。
6月30日,省人大常委會環境資源城鄉建設委員會聽取省政府有關部門關于太湖污染防治工作情況的匯報,最新的權威數據印證了沿湖居民的“感覺”:今年1到6月,太湖全湖平均綜合營養狀態指數為57.7,同比降低2.7,處于輕度富營養狀態。飲用水源地水質保持穩定,全部達到國家規定的2010年水質目標。
這意味著,我省實現了國家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省部聯席會議確定的“兩個確保”,即確保飲用水安全、確保不發生大面積水質黑臭。
家住無錫新區的汪華說,每年夏季氣溫升高后,太湖藍藻蔓延很快,甚至影響到自來水取水口的水質,“前年的那場水危機就是在初夏爆發的,湖水發臭,連喝水都成了問題”。而去年以來,這種惱人的現象再也沒有發生過。
監測表明,藍藻的確少了。太湖去年藍藻暴發頻次和最大面積分別比2007年下降28.8%和44.3%。一旦有藍藻出現,打撈隊伍很快就會跟上,去年累計打撈了60萬噸,是2007年的3倍;今年已打撈了8.8萬噸。
記者還發現,太湖中過去密密麻麻的圍網養殖少了,而人工栽植的蘆葦正在擴大。據說沿湖各地已拆除圍網面積近20萬畝。東太湖大量引種了蘆葦等水生植物,它們在凈化水體的同時,也給太湖增加了一道美麗風景。
省太湖水污染防治辦公室主任朱鐵軍說,湖水變清的背后是艱辛的付出。去年6月開始實施的《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條例》,制定了嚴于國家標準的污染物排放限制,規定了嚴于國家法規的處罰措施,“科學治太”、“鐵腕治太”產生了強大的震懾力。沿湖各市關閉淘汰了化工企業3000多家,改造了1600多家企業的污水處理系統。建設部門新建污水收集管網4000多公里,農林部門推廣生態農業減少農藥化肥用量,水利部門調水22億立方米“引江濟太”,這些舉措大大緩解了太湖的富營養化。
但是,太湖徹底變清仍有待時日。國內著名湖泊研究專家認為,太湖湖體已形成“藻型生境”條件,短期內無法改變,而太湖水環境根本改善在于發展方式的轉變,該地區經濟總量大、人口密集,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方式的轉變也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