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在渤海邊一片茫茫灘涂上建造起來的我國首臺自主研發的萬噸級多效蒸發(MED)海水淡化裝置。2008年12月19日,河北國華滄東發電有限公司二期工程建設現場,冬日的陽光給人帶來暖意,清澈的淡水,從海水淡化裝置的管道中汩汩流出。
這是大海饋贈的禮物,拿著海水淡化生產的瓶裝飲用水,國華滄電副總經理、海水淡化項目組組長彭光儀興奮無比。我國首臺自主研發的萬噸級多效蒸發(MED)海水淡化裝置制水能力達到并超過12500噸/日的設計值,標志著我國掌握了大型海水淡化裝置的研制技術,對提高我國海水綜合利用水平和加快海水淡化產業化進程具有革命性意義。經國家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檢測,成品水各項指標均達到國家飲水標準。半年多以來,這套裝置始終保持穩定運行,這是國華滄電繼圍海造陸之后的又一偉大創舉。
一個曾經的夢想,終于變成了現實。
國華滄電跳出行業“吃螃蟹”
國華滄電地處淡水嚴重缺乏的滄州地區,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全國的8%,生產生活用水基本靠地下水,水資源短缺嚴重制約了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環渤海地區大發展需要強大的電力支撐,電廠在生產運行中需要大量的淡水。河北經濟進入加速發展期,滄州渤海新區被確立為“打造河北沿海經濟強省”的兩大經濟引擎之一,水資源嚴重匱乏已成為制約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根據目前的實際供水情況,渤海新區2010年缺水超過10.5萬噸/日,2015年則將超過66萬噸/日。
各級政府都在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2008年,河北省委書記張云川在省委黨校開班儀式上要求,滄州要千方百計解決淡水資源問題。2008年滄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加快推進滄電海水淡化產業建設,解決東部地區基本生產生活用水問題。
突破水資源硬約束,凸顯滄州地區的比較優勢,促進渤海新區新經濟帶的隆起,滄電義不容辭。國華滄電要跳出行業“吃螃蟹”?行業及社會紛紛投來關注的目光。
2007年4月,“萬噸級低溫多效海水淡化裝置國產化領導小組”成立。同年6月,國華電力、國華滄電、國華電力研究院、華北電力設計院、上海電氣電站集團和上海動力設備有限公司共同簽署合作協議,五方聯手投身研發。
一個“用”字,破解了國內“產學研”中技術保密、各自為政、缺乏核心的難題,在國華電力搭建的舞臺上,中國低溫多效海水淡化國產化的大幕終于拉開了。
大連理工大學、天津大學、華北電力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院所和國內一大批知名專家前來鼎立支持,眾人齊聚渤海。在國華電力公司的領導下,相互支持,優勢互補,投入國產萬噸級低溫多效海水淡化裝置的研發。
頂尖專家帶隊研發,一定實現“中國造”
長期以來,大型海水淡化裝置核心技術被國外少數公司所壟斷,要想實現零的突破是何等的難呀!由于一些關鍵技術沒有解決,在海水淡化裝置工藝流程、蒸餾設備關鍵結構設計等方面遇到了重重困難。大型海水淡化裝置國產化技術開發面臨著進退兩難的關鍵時刻。
刻不容緩的是,等用這一大型裝置的國華滄電二期工程工期緊迫,如果自主研發,留給技術開發的時間只有兩個多月,如不能按期完成,就得繼續購買進口設備。國華滄電一期工程已經引進兩臺法國海水淡化設備,單臺日產萬噸淡水。
國華滄電副總經理、海水淡化項目組組長彭光儀十分明白,這是只許取勝不能打敗的硬仗。這時,參與國產萬噸海水淡化裝置研發的大連理工大學能源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沈勝強,力陳大連理工大學的科研實力和優勢,詳細講解MED海水淡化裝置的技術要點。他們憑借對MED海水淡化過程的深刻認識、豐富的理論研究經驗和大量的實驗研究成果,成為國華滄電“萬噸級低溫多效海水淡化裝置國產化技術開發”項目的核心技術專家。
“機會難得,這是檢驗我們研究成果的最佳時機,要做就一定做好,否則就不做!”沈勝強動員、激勵著團隊中的每一個成員。按常規此項目需要做一年,但他們只有兩個多月的時間,幾乎是被逼上了絕路。沈勝強和團隊的劉曉華、楊洛鵬等師生背水一戰。在項目合同尚未簽訂的情況下,就開始啟動編制MED海水淡化裝置理論計算和概念設計軟件,并陸續解決了核心技術中小溫差、高敏感、飽和態、低流阻等關鍵技術難題。在此期間,沈勝強教授一個月連續幾次跑北京與甲方溝通協商,常常是早去晚歸。那些日子,近100天的時間,大伙兒都不知怎么過來的,夜以繼日,披星戴月,沒有了節假日。修改方案、考慮細節、驗證數據,課題組甚至放棄了做其它科研項目的機會。
國華滄電副總經理、海水淡化項目組組長彭光儀說,他永遠相信團隊精誠合作,集體無私奉獻的巨大潛在能量。2007年5月初,課題組完成了萬噸級低溫多效蒸發海水淡化裝置國產化技術開發項目研究報告初稿,四個分課題研究的最后成果,提出了國華滄電二期萬噸級MED海水淡化裝置國產化技術方案。
數字背后的艱難研發歷程
數字記錄著精細繁復的工作:從最初概念設計方案圖,到中期設備總圖、接口圖、各類零部件制造圖,到最后提交的竣工圖,共完成圖紙不下500張;為減少蒸發器筒體變形,保證焊接質量,技術人員對9種不銹鋼材料的各種焊接方法進行工藝試驗和比較,最終確定了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蒸發器管板和隔板的同心度加工精度要求在0.15毫米以內,滄電采用六效蒸發器,每效有兩塊管板、五塊隔板,在每塊5.17米×2.75米的管隔板上就要鉆出13200多個孔……
2008年6月,國產萬噸級海水淡化蒸發器按期下線。這個龐然大物總長86米,比空客A380還要長13米,總重660噸,超過400輛普通轎車的重量總和。2008年12月19日,國產萬噸級海水淡化裝置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均優于1.25萬噸/日的設計值。
2009年4月10日,滄州渤海新區、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組織召開“1.25萬噸/日低溫多效海水淡化裝置研發及在火電廠的應用”項目技術鑒定會,各路專家給予高度評價,一致認為滄電國產萬噸級海水淡化裝置已達到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具有很大的推廣價值。
從此,我國終于擁有了自主知識產權國產萬噸級低溫多效海水淡化裝置。
三年上下求索路,這個項目擁有十幾項技術專利,創造了8項全國之最。萬噸級低溫多效海水淡化裝置的國產化,又一次顯示了國華電力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豐富了國華特色的自主創新模式。
永不停步,向著20萬噸進發
萬噸級海水淡化國產化一經取得突破,滄電就立刻展開了新的藍圖:發揮水電聯產優勢,在目前已投運的3.25萬噸/日規模的基礎上開展20萬噸/日的海水淡化工程。明確了“轉變單一電產品增長方式,以水促電、以電制水”的發展思路,構建“發電——海水淡化——淡水供應——鹽化工”的產業鏈條。
國華滄電源源不斷地向渤海新區部分城區供應海水淡化水。告別苦咸水,飲用滄電清醇甘冽的“海露”,建設城市管網,輸送高品質海水淡化水的呼聲越來越高。
2009年4月,20萬噸/日海水淡化工程項目籌備組成立。 2009年7月,完成可行性研究報告,計劃2009年8月份遞交相關部門審查。目前,20萬噸/日海水淡化裝置正在加緊研發。
有人形象地比喻,滄電找到了“藍海”。也有人說,國華滄電走上了穩健發展的坦途。而總經理許建華坦言,盡管我國海水利用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是,海水淡化產業化不會是一條坦途,對海水利用的認識不足、缺乏完善的政策體系支持、標準體系尚不健全、產業化能力落后、高層次人才匱乏等問題,亟待進一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