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源的投資者見面會總是人氣很旺。8月9日,上百位來自基金和券商的研究員、分析師開赴碧水源位于北京市懷柔區的膜產業基地現場調研。碧水源上市當天高達120%的漲幅曾引起很多的質疑聲,直至目前,公司股價仍然在百元上方。公司業績增長能否支撐起如此高的股價?碧水源的技術究竟有多大的前景?中國證券報記者帶著這些問題采訪了公司董事長文劍平。
市場容量巨大
中國證券報記者:據了解,公司的膜生物反應器(MBR)污水資源化技術比傳統的污水處理技術成本高了不少,公司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怎么樣?
文劍平:我們剛開始做的時候這個技術確實比較貴,就像以前的手機,和大磚頭一樣還要幾萬塊錢,現在只要幾百塊錢。因為研發投入很高,而產量規模不大,所以起步時的高成本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可以看到,膜不是用黃金做的,一噸多少錢,成本都能算出來的,規模化以后成本下降是必然趨勢。
實際上現在膜技術的成本已經在不斷地下降。以前我們都是從日本進口,所以成本比較高。目前來看,膜技術的價格比傳統污水處理技術還要貴10%。
另外,傳統技術成本的70%是土建,主要成本在鋼材、土地和水泥上,這三方面的成本是扶搖直上的;而我們的技術正好相反,20%是土建,80%是設備,成本是在不斷降低的。一個上升一個下降,交叉點遲早會到來,只是看我們的發展速度。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花費的成本差不多,而膜技術處理的效果更好,市場當然會選擇膜技術。
中國證券報記者:對污水處理行業未來的發展怎么看?公司每年能有多大的成長?
文劍平:這個行業前景很好,潛力很大。現在全國每天有2億噸的處理量,其中有7000多萬噸的技術是需要用膜技術進行改造的,這還沒有算上每年的新增量。
今年北京市的標準已經變了。明年國家新的污水處理廠排放標準開始實施,幾個重點流域包括滇池、環太湖、松花江流域、海河流域、三峽庫區等都要實行,占國內一半的水體。在這個新的標準下,原來的老技術就完全不行了,市場非它(膜技術)莫屬。
至于公司的前景,這個市場發展支撐公司十年的高增長沒有問題,對這一點我們把握很大。
目前用膜技術處理污水的市場價格大約2000元/噸,傳統技術的價格在1800元/噸左右,比我們略低,但其占地是我們的兩倍,而且處理完的水質跟我們是沒法比的。可以說,就算給再多的錢也不可能達到我們的質量。
根據地政策
中國證券報記者:國內擁有膜技術的廠商也不少,公司主要的競爭對手都有哪些?公司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什么樣的地位?
文劍平:雖然都是膜技術,但有本質的不同。我們也有兩種膜,一種是做給水的,這種膜就很簡單,國內至少有50家能做的。而最好的用于污水處理的膜全世界也只有兩三家能做。
具體地說,用于污水處理的膜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的產品是強度200牛頓,通量(每小時每平米處理的水)在25L以上,壽命5年以上,只有三菱、碧水源、GE是第一梯隊,還有德國一家規模比較小的公司;
第二層次的產品是強度12牛頓,通量(每小時每平米處理的水)在18L以下,壽命2-3年,西門子能做,日本和新加坡各有一家公司能做;
第三層次的產品強度不超過4牛頓,通量(每小時每平米處理的水)不超過12L,壽命不超過2年,能生產這種膜的企業有很多。
比較次的膜不能用在上萬噸的水處理工程上,而如果沒有大工程的檢驗,就不是一個成熟的污水處理技術。在市場上能用于大規模工程的膜全世界只有三菱、碧水源和GE能生產,這兩家也是我們最主要的競爭對手。
#p#副標題#e# 中國證券報記者:北京是公司的大本營,但公司要發展肯定不能局限一地,對于京外市場的開拓,公司是怎么計劃的?
文劍平:在京外市場的開拓上,我們主要采取“根據地”政策,在幾個重點地區逐個突破,取得平臺地位,而不是單純的甲方、乙方關系。也就是說,公司帶著技術、資金與當地有實力的企業合作,給當地政府貢獻GDP和就業,并且能解決傳統方法解決不了的水深度處理問題。
目前來看,我們已經建立了三個半基地,包括北京、無錫、云南和正在洽談中的武漢,下一步目標主要是松花江流域、巢湖和珠三角。
我們在開拓市場的時候面臨著兩個方面的壓力,一個是傳統的污水處理技術,要打破他們二、三十年來形成的利益鏈。國內只要求污水排放標準為一級A,即地表水劣Ⅴ類標準就行。很多水廠認為使用MBR方式壓縮了他們的利潤,因此MBR的大規模推廣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持。
另一個困難是國外廠商的競爭,他們擁有很強的品牌實力。不過,碧水源有成本優勢,只要碧水源進入的地方,外商基本就失掉了一個陣地。北京和無錫的首單被GE拿走了,但我第二個進入以后他們就再也沒有市場。現在的北京和無錫都是這種情況。
“研發是企業的骨架”
中國證券報記者:公司創業板上市,您覺得最大的變化是什么?
文劍平:有了資本的支持,我們的產能瓶頸可以突破。現在很多訂單在手,我們剛公告了合同金額共約為3.8億元的意向性協議,唯一缺的就是產能,今年到年底的產量只能把去年的欠賬補上。
上市對品牌建設肯定也是好事,品牌的知名度一下就打開了。現在我們去開拓市場,客戶也不會懷疑我們的實力和技術,只談價格就行了。
另外,我們的研發力度也可以加大。一項技術需要投入的研發資金數目很大,沒有資本市場的支撐是很難做起來的。我對研發看的比較重,研發就像是企業的骨架,只有骨架搭的夠大,才能有大的基礎,否則就是“虛胖”。
中國證券報記者:公司在研發上的投入有多少?怎么保護公司的技術?
文劍平:我們在研發的投入占到收入的6%,每年都會提一筆研發資金。現在公司有三大研發部門,包括材料、設備、工藝三個領域。
工藝是跟清華合作的研發中心,利用清華的平臺,我們出資金、出題目,讓他們來進行技術開發,成果屬于碧水源。另外一個是跟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合作,主要研究如何延長膜的壽命。
技術雖然要保護,但不能一味地去保護,主動地發展、提高技術才是最好的保護,才能增強競爭力。例如提高通量,如果通量能夠提高30%,就相當于在價格上打了七折,因為原來需要買1平米處理的水量,現在只要買0.7平米。
中國證券報記者:擁有膜技術的外資企業大多因為技術原因不在中國設廠,膜技術的壁壘在哪里?
文劍平:MBR產品的生產取決于兩個“秘方”和一個工藝。首先產品的原材料是塑料,而塑料不浸水,水與塑料結合的時候角度大于50度,水是通不過的。我們的“秘方”之一就是要使它能浸水,水與塑料結合的角度小于50度。
另外一個,塑料是沒有孔的,為了透水,我們要在塑料上打孔,孔隙率要達到70%以上,還要保持一定的強度,并且打孔還要很均勻。這就是技術的瓶頸。
#p#副標題#e# 對手知道了“秘方”也不一定能做,還需要合適的工藝,比如合適的溫度、濕度、PH值等等。現在世界上能做的這三家雖然技術路線一樣,但具體的方法是不同的。
我們不擔心國內還有企業掌握這個技術。一來這個市場夠大,二來等到行業競爭變激烈了,我們的品牌也已經樹立了。另外這個技術也是要不斷前進的,我們的技術也在進步,或者已經轉向了其它技術路線。
不僅如此,我們還有“殺手锏”。我們生產的膜是可以回收的,五年換一次,可以“以舊換新”。
這種技術不是一個單一的技術,既有膜的技術,還有設備、工藝的技術,都需要不斷的提高,如果只有一個技術在發展也是不行的。
清水夢想的踐行者
□本報記者 李陽丹
初見文劍平時,很難在他身上找到成功企業家的那種張揚。聊起毛澤東的“根據地”策略就滔滔不絕的文劍平,其實更符合一位心懷夢想的創業者形象,盡管他創辦的碧水源已經成功在創業板上市。
因為長期關注污水處理行業,碧水源一上市就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關于這家公司,一直都不缺少話題——有說公司靠走政府關系拿工程的,也有把公司奉若至寶的膜技術貶得一錢不值的,更有質疑有無必要用高成本的技術來處理再生水的。而高達百元的股價和看似神秘的膜技術又讓市場感覺是非難辨。
正是有著許多的疑問,這次難得見到碧水源的掌門人,當然要追問清楚。令記者意外的是,盡管有的問題很敏感甚至尖銳,文劍平始終平和而耐心地為記者釋疑。從創辦企業的源動力,到公司上市成功帶來的改變;從公司的發展戰略,到最近簽下的幾個大單;從對市場的理解,到膜技術的前景,文劍平的講述讓市場上的一些質疑不攻自破。
談到創業初衷,文劍平認為,當時很多人沒有認識到我國水質差、水資源缺乏的現狀。“我琢磨了很久。如果我國環境出現大問題,最可能的就是水。別的環境問題都有成熟的解決方法。比如空氣,依靠脫硫和凈化汽車尾氣能解決;而固廢問題的出路是焚燒。”但僅從環保角度出發,水污染問題很難解決。
在長時間的思考之后,文劍平認為污水“資源化”是解決水問題的關鍵。“如果北京的水問題能夠解決,首先應該要感謝缺水。因為水少就要促使再利用,使其成為資源。”環保和資源,正是文劍平所構思的污水處理的雙輪驅動。而怎么做到污水資源化?從目前的技術來看,還沒有能超過膜技術的方法。
“這就是我應用和推廣這個技術的源動力。我看到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缺水,有這么多的臟水需要處理,對這種技術的需求這么迫切。”
剛開始創業,文劍平還沒有掌握膜技術。公司以200萬元注冊,實際只有40萬元的流動資金,給賓館做幾百噸規模的污水處理,從日本進口膜片,然后自己做設備組裝,再用在工程上。“當年采購價格一平米8000日元,現在3000日元都不到。當時GE的更貴,而且不賣半成品給我們,要賣就連著設備一塊兒賣。”沒有自己的技術,整個市場都是外商的,文劍平的公司完全沒有議價能力。
“但是從我創立這個公司的第一天開始我就知道,我一定要把這個膜的生產技術給做出來,否則的話就只是外商在中國的代理商,這種事情不值得一輩子去做,我也就沒有必要進入這個行業。”事實上,從今年開始,碧水源已經完全不用進口膜,所有的產品都已經做到自己供應。
談及上市,文劍平由衷地為創業板和中小板的設立而高興:“比我自己的公司上市還高興。這是國家的態度,給民營企業插上了資本的‘翅膀’。”
在文劍平看來,上市給公司帶來的最大好處就是能讓產能迅速擴張,以滿足市場的巨大需求。而對于上市給他個人帶來的財富增長,文劍平只淡淡地回以一句“那都是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