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上市并不是我創業的目的,創業對我來說只是一個手段,不是目標。” 北京碧水源[109.56 -0.84%]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0070.SZ)董事長文劍平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財商》專訪時表示。
對于這位坐擁40多億元身家的碧水源創始人而言,治理中國水資源、改善中國水環境這項事業才是他“要做的事情”。
創業之路
“由于我的專業和在科技部工作的經歷讓我對中國的水資源和水環境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因此我覺得把目標定在從事治理中國水污染、改善中國水資源這項事業是十分有意義的,因為中國要實現振興和產業的持續發展,水臟、水少的問題這個障礙是必須要克服的。這就是我創業的最原始的想法和動力來源。”文劍平告訴記者。
從科研單位到科技部的工作經歷讓文劍平看到,實現他事業目標的方法有很多種,但是創業,即把科學技術轉化為商品和服務,并促進這個行業的發展,或許是一個更為迅速有效的方法。
“我們國家并不缺乏尖端的技術和科技成果,但是很少能被產業化。我認為技術一定要結合實踐,企業是一個把技術轉化為產品和服務的舞臺,相比科研和行政工作上面臨的種種限制,企業這個舞臺要大很多,因為你有多少力氣都能使出來,努力就會有結果。”1998年,文劍平去澳大利亞留學,“當時就是為了創業作準備,看看人家是怎么把技術轉化為產品和服務的,海外經歷讓我開闊了眼界,所以,我一回國就開始干企業了。”
對于這只風頭正勁的創業板新股,市場普遍認為這家公司的政府關系非比尋常,因為文劍平曾任國家科委社會發展司生態環境處副處長和國家科委中國國際科學中心副主任、總工程師;其他幾名高管也都曾經在北京市水利系統和國家科委擔任領導職務。
對此,文劍平并不回避。他表示,公務員的經歷的確給他的創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科技部的經歷一方面讓他對中國的水資源、水環境、水污染有了系統、全面和深刻的認識,另一方面也使得他對科技發展的方向和國家的工作程序、工作方法有了準確的把握。
在2001年成立之后的幾年時間里,碧水源一直在默默無聞地發展著。到了2005年,公司遇到了一個重大的挑戰,也是文劍平創業遇到的最大的一道坎,回過頭來看,這一年是碧水源發展的一個分水嶺。
當時,北京密云再生水廠工程項目給碧水源帶來了一個“量級的挑戰”,因為“原有的設備都是小型的,而這個工程的規模要大得多;另外,同類項目在國內當時尚無先例,配套人才基本沒有,而要獲得國際上少量先例的詳細資料十分困難。”
而且,由于受到工業源的污染,該項目當時的水源十分糟糕,而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在北京密云的水源保護區的上游,如果做成了,就是中國第一個MBR工程(膜生物反應器,是膜分離技術與生物技術相結合的新型廢水處理技術),而萬一失敗公司就很難再有翻身的機會。
當時的碧水源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盈利不多,而開發這樣一個大項目需要大量的科研投入,并且即便實驗成功也未必就能得到專家論證通過和發改委的批準立項,這給公司的資金和管理都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當時的文劍平“孤注一擲”,成立了一個技術攻堅班子,經過一年零兩個月的努力,終于把項目建成了。“我現在回想起來都是膽戰心驚的,如果這個項目當時出現波折,那么公司和我個人事業的發展都要改寫了。”
談起碧水源的上市,文劍平淡然地說,公司上市并不是他創業的目的,但公司要做大做強,資本市場的力量是不可或缺的。
他告訴記者,從2005年拿到第一個MBR大項目開始,公司就有了謀求上市的想法,于是在2007年將公司從有限公司改制成了股份有限公司。“一開始我們想在美國上市,所以和蘭馨亞洲資本、IDG等海外風投都談過,后來我們覺得在國內上市更有利于提高品牌知名度。”因此,最終選擇了兩家國內風投。
用過硬的技術占領市場
文劍平認為,公司永葆青春的秘訣在于兩個層面,一是要有過硬的技術,并且通過不斷的創新占據技術的制高點和最前沿;二是要確保“通吃”市場的能力,即在技術、服務和性價比層面上做到無可替代。
造就碧水源上市的高發行價和高市盈率,并使其受到投資者熱捧的最重要因素是公司在污水行業膜生物反應器開發與應用的龍頭地位。
公司在招股說明書里表示,公司是目前在MBR技術三大關鍵領域(MBR工藝技術、膜組器設備技術和膜材料制造技術)全面擁有核心技術與知識產權的少數企業之一。
但最近有媒體對碧水源的膜技術產生了質疑。有媒體調查發現,該公司早年并不從事膜生產,所有膜產品全部從國外買進。直到2007年才掌握了膜生產技術,但公司自行生產的膜只能部分自給,大部分仍然依賴進口。
對此,文劍平表示:“光看膜的制造,碧水源肯定不是一家獨大,光在浙江就有五六家生產廠。但是能生產高強度、高通量(單位時間內通過的水量)、強抗污染性和長壽命的第一梯隊的膜生產商,目前只有GE、三菱和碧水源三家。”
他同時坦言,公司實現膜產品逐步自給的過程比較慢是因為前期在擴大產能上存在資金的短缺,目前正在建設一個200萬平方米的PVDF超/微濾膜系列產品生產線。
文劍平坦言,MBR技術還不是中國污水處理的主流技術。“目前國內每天處理污水1億噸,但MBR技術處理的只占二三百萬噸。”碧水源不僅面臨國內外同行的競爭,也面臨著傳統污水處理技術的競爭。
長城證券在5月10日的調研報告中指出,目前來看,傳統水廠對MBR技術不感興趣的主要原因是經濟動力不足。目前,國內只要求污水排放標準為一級A,即劣五類水體,即使傳統水廠排水質量高于此標準也不會得到額外獎勵,而成本支出將大幅增加。
文劍平深知MBR技術要取代傳統污水處理技術需要一個過程。“傳統技術不會輕易地退出市場。這里面既有產品和工程上的技術性因素,也有經濟利益的因素。要說服客戶去接受MBR,要有技術和利益上充分的理由,這是有壓力的,這種壓力是令人煩惱的。”
展望未來
碧水源表示,上市超募資金將用于公司的做大做強。除了擴大產能之外,還將建立北京本部研發中心和技術服務與運營支持中心,并在外埠地區建立6個以上運營分中心并爭取在未來覆蓋全國,未來公司將進入家用水市場,并有意收購其他水務公司。
目前,碧水源的污水處理業務范圍主要是市政和生活用水項目,而利潤相對較高的工業污水處理領域,公司還尚未進入。“工業污水的種類比較多,規模比較小,處理工藝比較多元化,因此,目前還不便簡單地進入。”
但這一領域對文劍平來說,還是充滿了吸引力,他表示碧水源此次上市超募資金用途之一就是幫助公司在規模和市場方面進行擴展。
除了污水處理,文劍平在“水事業”上的理想還包括供水給水,因此,碧水源在進軍家用水市場上已經準備了一年。
“我們已經建立了一支研發團隊,完成了市場調研。但是要讓我們的水進入千家萬戶和做污水處理工程完全不同,需要資金實力、產品性能實力和過硬的商業運作隊伍,只有這三大條件具備,我們才會正式啟動。”
和很多高成長的創業板企業一樣,碧水源也存在著擴張風險和過分倚重創始人的管理風險。
長城證券分析師周濤則指出:“公司有意將上市的超募資金用于業務擴張,但是攤子一旦鋪得太大,就給管理需要上升一個臺階帶來了挑戰。另外,過分倚重董事長的技術優勢和拿項目的能力,也是公司的潛在風險。” (王磊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