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渤孤線出水量突然增大,達1580m3/h,孤島加壓站僅收到水量700 m3/h?,管壓下降較大,請安排巡線。” 王煒是勝利油田供水公司河口分公司生產調度,她發現“供水生產指揮系統”數據有異常,立即進行向相關單位發送了信息。
工作人員介紹,“這套生產調度系統很有用。過去,一般都是壓力變化影響用水,用戶向客服中心反映,我們才能接到信息來處理。而現在,當管網壓力、出水量突然發生變化時,系統自動報警,我們可以第一時間做出反應,確定巡線范圍,迅速派人查看現場、解決故障,節約了時間,降低了損失。”
不僅能夠迅速處理問題,供水生產指揮系統的數據涵蓋了生產日報所有的生產數據。過去,數據通過人工報表逐級匯總,生產指令通過電話逐級傳達。而“供水生產指揮系統”的運用,則改變以原來的生產調度模式。數據自動采集、自動填報、自動統計,提高了工作效率。
打開供水生產指揮系統,勝利油田供水公司七家在用水廠的供水量、管壓、水質濁度等數據,分別清晰地顯示在供水地理信息圖上,而公司總的水廠供水情況、水庫蓄水情況和引水情況,通過自動采集,自動生成一張當日供水生產運行情況表。
勝利油田供水公司生產技術信息中心曹彥杰介紹,生產指揮系統為公司生產指揮管理提供了平臺,實現了從供水、源水、排水、黃河水情等業務的生產監控和指揮調度功能,也為油田進一步實施生產管理的一體化協同管理提供了可能。目前,公司已實現了16個泵房、7座水庫、4個雨水排澇泵站、22個管網監測點的數據自動采集,接下來將擴展到涵蓋所有引水干渠、水庫、水廠、供配水管網、二次加壓泵站、主要用水大客戶、截污泵站。
系統通過對生產過程現場重點數據的連續監測,將現場監控信息反饋至調度系統,實現了水廠、水庫、污水廠、管網主要生產數據的圖形化展示,使生產管理人員可以清晰直觀地了解生產現場運行情況,及時調整運行模式,合理調配管壓,降低電耗,并有效地防止生產事故的發生,確保各生產環節的正常運行。
生產指揮系統帶來的另一個直接的好處是,通過對系統壓力的實時監測,及時調整水廠運行模式,降低能耗,節約成本。供水公司開展了管壓再優化試驗摸索,在保證供水服務壓力與滿足有效用水需求的前提下,通過調整出廠水壓力。我們組織專題論證,通過對生產指揮系統的數據進行分析,將耿井水廠夜間低峰期出廠水平均壓力降至0.28-0.32Mpa,純化水廠夜間低峰期出廠水平均壓力降至0.26Mpa,?辛安水廠出廠水管壓控制在0.35-0.40Mpa之間。經過調整前后對比測算,小區室外管網漏點減少14處,主管網漏點減少5處,耿井與純化水廠供水區域合計比降壓前減少了月漏失水量18萬m3。
與供水生產調度系統同樣在發揮作用的,還有水量運行分析系統。這個系統,供水公司銷售系統的抄表員都能熟練應用。
5月7日,中區銷售營業部用水服務七隊抄表員抄完數據后,打開水量運行分析系統,將當日抄到的數據錄入系統。系統中還有些數據由單獨的系統自動獲取。當天下午4點,隊長于桂麗則打開水量運行系統,查看本隊的綜合情況。系統自動生成工作報表,報表顯示出濟南路北φ426線漏損率異常,她立刻安排人員巡線,果然是管網有一處因施工出現漏點。
各項水量數據串聯,根據供水水量運行源頭數據制作各單位生產報表,實現了生產各關鍵環節的數據分析功能和縱向時間比較分析功能。
營業所最關心的是水量漏損率。以往,通過手工錄入水表讀數,人工計算漏損率,工作量大還易出錯。現在,營業所可以通過該系統,分析本單位的水量漏損情況。
而這些,就是通過水量運行系統,建立一套完整的水量平衡運行分析模型,通過對每個環節的水量損失分析,形成各水廠產出率、各銷售單位的產銷差率等的分析結果,實現水源水量、制水水量、銷售水量的一體化管理。
根據系統數據,通過論證,將耿井水廠日供水量由15萬m3調整為12萬m3,仍能滿足用水需求,生產成本卻降下來了。運用水量運行分析系統,通過對各水廠的日供水量科學測算,在保證供水的前提下,對水廠的運行進行了較大幅度的調整,減少低效和無效供水,逐步實現水廠科學與經濟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