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黃金生產企業紫金礦業,再次處于環保風暴之中。
7月15日深夜23時45分左右,福建省上杭縣官方突然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紫金礦業污染事件最新進展——涉事工廠三位負責人被警方刑事拘留,該縣環保局局長引咎辭職。
一反常規的凌晨新聞發布會,以及信息的爆炸性,使原本沸沸揚揚的紫金礦業嚴重污染環境事件再次升級。
兩個月前,2010年5月,國家環保部對部分上市公司進行環保核查并發出通報,點名批評了紫金礦業等11家上市公司,稱其存在嚴重環保問題且未按期整改。紫金礦業居于通報榜首,旗下有七家公司被通報環保問題。(參見本刊2010年第24期“紫金礦業:淘金的背后”)
環保部的通報,并未能讓紫金礦業有所警醒。在此次新聞發布會上,發生于7月4日的紫金山金銅礦銅濕法廠(下稱紫金山銅礦)污水池滲漏事故,被環保部牽頭的聯合調查組確認為“重大突出環境事件”。事故原因為“污水池防滲膜破裂導致污水大量滲漏后,(污水)通過人為設置的非法通道溢流至汀江”。
紫金山銅礦是紫金礦業核心企業之一。據上杭縣政府通報,廠長林文賢、副廠長劉王勇、廠環保車間主任劉生源已被刑拘。與此同時,政府同意縣環保局長陳軍安引咎辭職,并對主管工業企業的縣經貿局局長黃仲華停職檢查處理。
至此,這起推遲九天才向公眾披露的環境事件,正式開啟問責風暴。由于紫金礦業同時在A股和H股上市,中國證監會也已于日前緊急介入,香港證監部門亦表示關注。
污染真相
2010年7月12日下午,福建省環保廳通報,紫金山銅礦污水池中含銅、硫酸根離子的酸性廢水外滲,通過排洪涵洞排入汀江。初步統計,汀江流域僅棉花灘庫區的死魚和中毒魚就達378萬斤左右。
當天,紫金礦業A股和H股全天停牌。公司晚間發布公告稱,前述污水池于7月3日下午發生酸性含銅污水滲漏,9100立方米污水通過地下排水排洪涵洞進入汀江。
7月15日深夜的新聞通報會稱,聯合調查組通過聽取情況匯報、查閱資料、現場勘查、調查取證等方式,確認事故發生有三大原因:企業防滲膜破損直接造成污水滲漏;人為非法打通6號集滲觀察井與排洪洞;監測設備損壞致使事件未被及時發現。
紫金礦業是中國最大黃金生產企業和第二大銅生產企業,是全球五百強企業之一。由于近年在海外開拓新的黃金礦藏屢屢受阻,銅正成為其越來越重要的利潤來源。
據紫金礦業2009年年報,其銅礦業務銷售收入占報告期內營業收入的10.75%,凈利潤占21.52%。在2009年,紫金礦業產銅8.48萬噸。紫金山銅礦是紫金礦業最核心的銅礦之一,2009年生產陰極銅1.28萬噸。
涉事銅礦是中國第一家萬噸生物濕法提銅廠。一位知情人士向本刊記者稱,濕法提銅工藝是以化學方法從礦石中提取所需金屬成分,其過程中會產生大量酸性廢水。這次滲漏的就是這種廢水。
據該人士透露,銅礦投產四年來,污水池運行基本正常。在正常污水處理速度下,污水池內廢水一直未超過設計容量。但今年6月下旬,上杭縣遭遇數十年一遇降水,污水池滿溢,處理速度又跟不上,銅礦就將廢水調往一個臨時新建的污水池。而這個新建的池子防滲設施不好,最終造成滲漏。
環保部聯合調查組的結論則與此不同。據調查,企業排污池采用HDPE襯墊防滲膜作為防滲漏措施,但池底未進行硬化;近期紫金山礦區受持續強降雨影響,水大量聚集,污水池底部壓力發生變化,致使7月3日污水池防滲膜發生突然破裂,污水大量滲入地下并外溢至汀江。
事件中,當地環保部門作為最后的關口也告失守。經調查,設在企業下游的汀江水質自動在線監測設備損壞,致使事件發生后污染情況未能被及時發現。
紫金原罪
聯合調查組發現,該銅礦多處設施存在環保漏洞。
新聞通報稱,經查,企業各堆浸場、富液池、貧液池、萃取池、防洪池、污水池,均采用HDPE襯墊防滲膜作為防滲漏措施。由于各堆場及各池底未進行硬化處理,防滲膜承受壓力不均,導致各堆場及各溶液池底墊防滲膜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撕裂,污水滲漏問題嚴重。
#p#副標題#e#上述通報內容所稱“污水滲漏問題嚴重”,讓人不由聯想到此次嚴重污染事故之前的兩次事故。這兩起兩事故目前尚為“無頭案”。
在銅礦以下的汀江沿岸,分布著眾多漁業村落,網箱養殖是主要形式。6月5日,漁民們突然發現汀江水由淺綠變為深綠。很快,成片的魚開始死亡。漁民認為水被污染了,立即拿著死魚到上杭縣政府和環保部門上訪。政府部門取走水樣調查,但漁民至今未獲答復。
十幾天后,汀江水再次變色,又有魚開始死亡。政府部門再次取走水樣,同樣至今未公布相關數據。當地政府工作人員對村民稱“大雨過后,藍藻暴發”。
兩次事件中,有人到漁民處收購死魚,然后銷毀,價格為每斤六元。村民至今不知收魚者準確身份,但有部分人指認其為紫金山銅礦職工。
約在6月25日前后,上杭縣政府工作人員告訴部分村民,江水銅離子超標,但水質正常。這兩起污染事故到底如何造成,當地政府至今未給出答案。
作為一家國際知名的黃金生產企業,紫金礦業在近十年中屢屢與環境丑聞聯系在一起,也一次次涉險過關。
如十年前,紫金礦業的攔砂壩曾在暴雨中崩潰,就曾使得下游部分農民失去土地;2008年11月,紫金礦區江對岸的上杭縣珊瑚鄉彩坑村九個養魚戶,曾發生魚類異常死亡。紫金公司至今未承認這次事件跟他們有關。
不匹配的環保責任
相比于松花江污染等中國近年的環境事故,此次事故引發的后果并不特別嚴重,但仍然引發輿論高度關注。肇事公司顯赫的身份與其承擔的環境責任不相匹配,當為首因。
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了30余年,環境污染問題已經異常嚴峻。過去的“三小”“五小”企業污染環境,人們已視為常態,但這樣一個在A股、H股上市的特大型公司,竟然如此無視環境責任,讓人難以接受。
紫金礦業正在為自己的錯誤付出代價。378萬斤死魚或許只需賠付2000多萬元,但銅礦的無限期停產,則可能讓其遭受數億元營業額損失。本刊記者還了解到,由于紫金山金礦少部分礦藏與銅礦重合,因此其黃金生產也略受波擊。
在A股和H股,紫金礦業更是連日遭到重挫,市值蒸發10%以上。
受損的或許還有“紫金礦業”這塊金字招牌。中國證監會福建證監局已于7月14日作出決定,對紫金山銅礦污水池突發滲漏事故信息披露問題進行專項核查。該局相關人士告訴本刊記者,調查人員已于7月15日趕赴紫金礦業總部。
相關知情人士表示,紫金礦業推遲九天披露污染事件,嚴重違反了證監法規,或將面臨嚴懲。有消息稱,香港交易所也已對紫金礦業污染事件發起調查。
或許,這一次紫金礦業將無法輕松過關。紫金礦業的環保課,到了需要徹底補上的時候。(宮靖 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