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52歲的邢文軍看管的濟鋼鋼廠七號泵站被拆除了,干了多年抽水工作的他和4名同事被轉崗到了污水處理場,開始了回收處理污水的新工作。至此,濟鋼生產、生活用水全部告別開采地下水。
從用水大戶,到不再開采地下水,濟鋼把水的循環重復利用工作“做到了家”。邢文軍回憶說,“過去用水最多時,全廠有20多口水井,我們水泵工倒班晝夜不停開足馬力提水,才能滿足生產需要。”
有歷史記錄顯示,濟鋼新用水消耗曾占到全市工業取水量的18%。這么多的水,用完就排了,既浪費了水資源又污染了環境,濟鋼決定把用過的水循環利用起來,逐步減少地下水提取。2005年,濟鋼建起了生活污水處理場,把生活區每天產生的7000多立方米污水收集處理回用于生產。2007年,綜合污水處理場建成投用,日處理生產、生活廢水3.3萬多立方米,日替代新水2萬立方米。2008年,濟鋼引入濟南市東聯供水項目,用上了黃河水,加上礦井廢水和中水回用水,生產用水基本不再開采地下水。2010年,濟鋼立項實施了張馬屯礦井水資源化利用項目,經過處理的礦井水,出水指標優于國標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開始成為生活飲用水源,最終完全取代了地下水。
此外,濟鋼不斷向科學用水、少用水、不用水轉變,在工藝節水上“做足了文章”。據能源動力廠副廠長盛培展介紹,濟鋼確立“分質供應、分級處理、梯級利用、小半徑循環、分區域閉路”的思路,針對不同工序對水質的不同要求,實施純水、除鹽水、凈環水、濁環水和中水等分別供應。部分工序用過的水,有的工序還可以接著用,像煉鐵、煉鋼沖渣等,使用的就是蒸氨廢水和軋鋼冷卻水或是中水;焦化工序中,干法熄焦取代了濕法熄焦、熱導油替代了蒸汽;煉鐵工序中,高爐干法除塵全部代替了濕法除塵……近年來,濟鋼先后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節水技術30多項,獲得國家專利10余項。目前,濟鋼噸鋼耗新水降到3.18立方,在全行業名列前茅。
該廠能源環保部助理工程師黃寧算了這樣一筆賬:濟鋼通過優化水資源結構,推行節水工藝,每年停采地下水約1000萬立方米,按大明湖擴容后的容積120萬立方米計算,相當于為泉城節約出了8個大明湖的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