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一年一度的中國環博會盛大開幕,這個屬于環保人的大party如期而來。而與以往明顯不同的是,今年環博會上的大型國企、央企明顯增多。環境產業在經歷洗牌重組后,已逐漸形成央企、國企主導投資,進行資源配置,民營環保企業轉向細分市場領域或以核心技術、產品和服務能力參與產業分工的全新格局。而在一大串“國家隊”名單中,三峽集團絕對以“高位出道”的成績讓人贊嘆又“忌憚”。作為三峽集團長江大保護業務的實施主體,此次長江生態環保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江環保集團”)帶著交流合作的心態在上海環博會首次亮相,長江環保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李巍也與北極星環保網分享了集團在長江大保護方面的成績單與成功經驗。
三峽模式高位引領 長江大保護成績亮眼
源于長江,興于長江的三峽集團,與長江的命運休戚與共。經過20多年的持續高質量快速發展,三峽集團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水電開發運營企業和我國最大的清潔能源集團。
2018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明確指出:三峽集團要發揮好應有作用,積極參與長江經濟帶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建設。
2018年7月,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稱“長江辦”)印發《關于支持三峽集團在共抓長江大保護中發揮骨干主力作用的指導意見》,制定了三峽集團參與共抓大保護的總體要求、主要目標和實施路徑。
從開發長江到保護長江,又一重大歷史使命落在三峽集團肩上。共抓長江大保護已然開局,如何將迅速推進與落實?三峽集團開創了一套屬于自己的高位引領模式,并在不斷推廣、復制、應用。
三峽集團參與共抓長江大保護工作三年來,開拓創新、大膽探索,運用系統觀念,過不斷試點示范,確定了以城鎮污水治理為切入點開展長江大保護工作,形成了以“流域統籌、區域協調、系統治理、標本兼治”為原則的163字城鎮污水治理系統綜合解決方案,開創了城鎮污水治理“三峽模式”。截至2021年3月底,實現長江經濟帶11省市業務全覆蓋,與各級地方政府簽署合作協議118份,產業聯盟成員單位已達105家,落地總投資超過1400億元,對應設計污水日處理能力1100萬噸(含權益),設計建設運營管網長度超過2萬公里,直接服務城鎮面積1.88萬平方公里,直接服務居民人數2466萬人。
為做好長江大保護工作,三峽集團組建了五大平臺協同運作,包括實施平臺:長江生態環保集團有限公司,作為開展長江大保護業務的實施主體;籌資平臺:長江綠色發展投資基金,引導社會資本聚焦生態環保建設;研發平臺:長江生態環境工程研究中心,培育形成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核心技術能力;共建平臺:長江生態環保產業聯盟,推動各方形成長江大保護共抓格局;支撐平臺:長江生態環保專項資金,完善資金保障體系,支持開展前瞻性工作。
作為在首批四個試點城市中率先落地、率先開工的長江大保護先試先行項目,李巍也為我們重點介紹了九江市中心城區水環境系統綜合治理項目的有關情況。
九江市內湖泊河流眾多,由于歷史原因,中心城區存在大量的管網空白,很多小區雨污混流,管道錯接漏接現象普遍,導致污水與雨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城市自然水體中,對水環境造成一定影響,如何綜合治理城市水環境成為九江亟需破解的難題。
李巍介紹:“九江項目分兩期建設,一期項目已經取得了很大成效,二期項目聚焦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與九江一期項目形成互補與拓展。”
扎根九江以來,三峽集團通過現狀調研,研究提出了新時代“三峽治水”方案,即:以城鎮污水處理為切入點,以摸清本底為基礎,以現狀問題為導向,以污染物總量控制為依據,以總體規劃為龍頭,堅持流域統籌、區域協調、系統治理、標本兼治的原則,遵循“一城一策”,突出整體效益和規模化經營,通過“廠網河湖岸一體”、“泥水并重”、資源能源回收、建設養護全周期等模式開展投資建設和運營,促進城鎮污水全收集、收集全處理、處理全達標以及綜合利用,保障城市水環境質量整體根本改善。
構建智慧水務“114”總體框架 給長江大保護插上“智慧翅膀”
國企數字化轉型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等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三峽集團以此為契機,緊抓機遇,深化技術賦能,推進長江生態保護數字化。
李巍表示,數字化轉型是三峽集團落實國家戰略、創新發展的必然選擇,三峽集團在智慧水務建設方面也進行了積極地探索,通過數字化技術賦能水污染治理,構建“源網站廠河”五級全鏈條監管感知系統,打造“預警-溯源-實施-運營”可視化監管平臺,實現水環境統一監管治理,開啟智慧水務試點,達到“人水和諧”的目標。
李巍介紹,三峽集團在推進共抓長江大保護工作中,積極探索將智慧水務技術與長江經濟帶城鎮污水治理深度融合,以期實現對長江經濟帶城鎮污水治理問題的精確溯源、精準診斷、精明施策、精細管理、精益治理。目前,正全面推進流域級、城市級、項目級三個層級的水務綜合智慧管控體系建設,探索智慧水務在共抓長江大保護中的建設與應用;力求形成更加精準與精細化的、更加智能與智慧化的長江大保護沿線城市水管家新模式,通過構建符合長江大保護理念的智慧水務“一張網”、“一張圖”、“四中心”的“114”總體框架,實現支撐長江大保護流域-城市-項目三級層次智慧水務管理:
1.“一張網”——建設智慧水務物聯感知網“一張網”,將長江大保護監測感知網絡的統一管理,包括標準的感知設備參數、信息傳輸協議、監控設備的統一化管理等,為長江生態流域的智慧化大數據分析提供數據基礎。通過地表地下和遙感監測相結合、人工檢測和自動化監測相結合、駐站監測和移動監測相結合的空天地一體化立體監測技術,建設形成智慧水務智能感知體系,實現對自然水循環過程和社會水循環過程的及時全面、準確、穩定的監測、監視和監控。
2.“一張圖”——建設基于BIM+GIS的三維可視化系統的“一張圖”,系統涵蓋長江大保護流域地理信息、三維城市實景信息、工程項目三維模型。通過二維GIS地圖,實現管網運行監測數據實時展示,集中展示水質監測點和各水質、壓力、流量監測點的位置及關鍵數據。建設GIS+BIM三維系統圖,實現更多維度地展示管網、設施的監測數據,精準的掌握現場情況和制定決策。
3.“四中心”——建設智慧感知中心、水務應用中心、決策支持中心、展示宣傳中心等“四中心”,實現長江大保護智慧管控體系中“管成果”、““管運維” “管生態”的核心功能。智慧水務感知中心通過對對排水戶、管網、調蓄池、泵站、污水處理廠等設施的運行信息實時采集,實現系統自動報警,觸發用戶排查問題,觸發巡檢、運維等功能。智慧水務應用中心借助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數值模擬等先進技術,建設內澇預測、水量水質聯合調度、水土流失預測等模型,實現對長江大保護綜合效益評估。決策支持中心通過集成數值模擬技術、云計算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新一代智能技術,構建長江大保護“智慧大腦”,為城市智慧水務建設管理提供決策依據。展示宣傳中心利用信息技術實現公共信息服務的終端平臺,為外界提供水務綜合展示和公眾服務。
高起點開局“十四五” 高質量打造城市水管家
三峽集團的“十三五”榮耀收官,“十四五”開局之年,三峽集團在環保領域也將精彩落子。
李巍介紹,為“十四五”期間高質量推進長江大保護工作開好局,長江環保集團將在以下幾個方面重點部署安排:
1、加大投資落地力度。統籌“五水共治”和岸線治理,堅持流域統籌、區域協調,構建綜合治理新體系。繼續堅定不移地在共抓長江大保護中發揮骨干主力作用,持續加大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投入,確保 2021年全年落地項目投資規模不低于1000億元。
2、深化模式機制創新。按照《國務院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國發〔2021〕4 號)有關精神,探索開展全流域“水管家”專業化服務模式。以城市“水管家”身份診斷城市水環境根本問題,提出系統解決方案,從劃設計到建設運營全周期統籌實施,切實為地方政府解決水環境治理問題。研究突破市政管網業務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和機制,開展管網商業模式創新,通過市場化改革實現使用者付費覆蓋管網相關成本,為生態環境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建立長效機制,形成可復制的推廣經驗,并逐步推廣到長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地級以上城市。
3、聚焦打造流域區域和城市綜合治理標桿。
聚焦重點城市——堅持一城一策、因城施策,加快打造樣板城市、亮點城市、合作示范省,建成一批“看得見、摸得著、質量優”的品牌工程。精耕細作4個試點城市,全面總結治水成效,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聚焦重點區域——4個試點城市全面見成效的基礎上,圍繞“一島一市一省一區”持續開發;發揮好重慶、武漢、南京等區域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持續深耕、綜合開發;深度參與長三角一體化綠色發展建設。
聚焦重點流域——圍繞“兩湖一口一庫”(洞庭湖、鄱陽湖、長江口、三峽庫區)等建設一批重點生態環保項目;全面參與赤水河治理,打造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典范;環巢湖、環太湖打造中小流域治理樣板。
聚焦重點領域——以城鎮污水治理拓展至“統籌五水共治和岸線治理”;新增新建與提質增效并舉;布局管網、污泥等行業短板;涉水為主,輔以固土。
李巍提到,目前,長江環保集團也在與曲久輝院士團隊合作,借鑒其污水處理概念廠的“水質永續、物質回收、循環利用、環境友好”的理念和技術標準,在安徽六安打造一個新型的水質凈化廠。
未來,三峽集團還將通過與地方平臺企業合作,開展存量收購、項目投資建設、授權經營、委托管理等合作模式;充分利用PPP、政府專項債、資產置換、政府可支配財政預算、使用者付費、水處理價格機制改革等資金渠道,推進共抓長江大保護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推進長江環保集團成為城市全域水治理產業以及生態產品價值開發唯一市場主體,打造一批試點城市成為生態環境治理標桿城市,為長江環保集團成為城市水治理及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一體化“水管家”樹立典型和旗幟,并在長江經濟帶11省市積極復制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