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節水工作初見成效,2012年-2020年間,全國城市節水量累計達到453億立方米,再生水利用率穩步提升。“十四五”期間,我國將繼續“實施國家節水行動,建立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重視節水治污,堅持先節水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是當前的治水新思路。
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文劍平接受記者采訪表示,推進污水高等級資源化是重要的節水戰略,應重視科技創新,以此支撐污水資源化利用和節水工作開展。
污水也可高等級資源化利用
“污水資源化利用是最優的節水方式。”文劍平認為,將節水與治污相結合,一舉兩得。同時,這樣能夠更加科學地利用每一滴水。
他介紹說,污水經無害化處理達到特定水質標準,作為再生水替代常規水資源,用于工業生產、市政雜用、居民生活、生態補水、農業灌溉、回灌地下水等,以及從污水中提取其他資源和能源,對優化供水結構、增加水資源供給、緩解供需矛盾和減輕水污染、保障水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我國正在促進再生水成為城市的“第二水源”,據住建部統計,2020年全國城市再生水利用量達146億立方米,較2012年增加了4倍,占城市供水總量的23.2%。
在北京,再生水已成為穩定可靠的“第二水源”,目前,北京市的再生水使用量全國第一,每年再生水利用量達12億立方米,占北京年度水資源配置總量近三成。
污水資源化利用在不少地區已經開展,文劍平認為,有條件、有需求的地區可以率先開展污水高等級資源化利用。
比如,處理后的污水可以達到地表水Ⅳ類,用于市政雜用、景觀環境、生態補水、農林牧漁;甚至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以上,作為環境敏感地區生態或水源地補水、回灌以及工業回用等。
現有技術能否做到?
文劍平表示,《國家節水行動方案》中提出,加快關鍵技術裝備研發,推動節水技術與工藝創新,瞄準世界先進技術,加大節水產品和技術研發力度等。近年來,公司一直注重節水、資源化技術研發。
目前,公司的MBR膜生物反應器技術可將城鎮污水穩定提升到地表水Ⅳ類;MBR-DF雙膜新水源技術可對污水進行超凈化處理,將城鎮污水處理至地表水Ⅲ類標準以上。
在北京的小紅門再生水廠,每天有60萬立方米高品質再生水產出,有的甚至可以作為高科技企業生產用水源。據介紹,小紅門再生水廠部分出水經碧水源的“CMF-RO”雙膜技術進一步凈化處理后,可供給中芯國際作為芯片生產中所需的工業用超純水,大大節約了水資源,這也是我國污水高等級資源化在高端制造工業領域的示范應用。
截至目前,碧水源已在全國建成150余座污水資源化廠,每天處理總規模超過2000萬噸,每年可為國家新增高品質再生水超過70億噸。
此外,在“非傳統水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方面,碧水源也在積極打造海水淡化項目。在山東青島,由碧水源和青島水務集團聯合投建的青島董家口海水淡化工程,一期規模為10萬噸/日。
“技術先進、經濟可行、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是文劍平提倡的。青島董家口海水淡化項目中,由于關鍵技術和設備實現國產化,使得噸水處理價格降幅可達30%左右,售水價格為4.25元/立方米,已經與自來水生產成本相近。這一項目被國家發改委確定為“反滲透膜材料研發與產業化及應用示范項目”,對國內海水淡化技術的推廣應用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