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huán)境報記者 黃慧誠 見習記者 鄧慧玲 廣州報道 截至2009年底,廣東省67個縣(市)縣縣建成污水處理廠,全省共建成污水處理設施239座,日處理能力達1354萬噸。僅2009年一年,全省就新建成污水處理設施75座,新增日處理能力263.5萬噸,其中36座污水處理廠在2009年一年中建成。
為全面實現2009年年底前東西兩翼和山區(qū)(以下簡稱“東西北地區(qū)”)縣城全部建成污水處理設施的目標,廣東省積極推進污水處理廠建設,實現了全省環(huán)境基礎設施建設新跨越,為全省經濟優(yōu)化發(fā)展和環(huán)境質量改善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政府補貼,市場運作
多方籌集建設資金
資金缺乏是多年來制約東西北地區(qū)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的瓶頸。專家測算,按照3000萬元/萬噸·日(含管網)標準計算,全省東西北地區(qū)14個地級以上市103個污水處理廠項目每天的總處理能力為300多萬噸,共需建設資金約105億元。
廣東省決定由省財政投入25億元,從根本上打破東西北地區(qū)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緩慢的局面。根據工作方案,25億元資金實行分區(qū)補助,其中韶關、河源、梅州3個城市屬生態(tài)發(fā)展區(qū),補助標準為每萬噸日處理能力補助1000萬元;其他城市補助標準為800萬元。
除省財政補貼25億元外,各地還需投入約80億元。為解決資金缺口問題,廣業(yè)環(huán)保產業(yè)集團利用資本、技術、管理等優(yōu)勢,通過BOT模式,承接了省內東西北地區(qū)77個污水處理廠及其配套管網的建設和運營任務。
此外,廣東省加大了污水處理收費改革力度,運用價格杠桿手段,進一步籌措污水處理廠建設資金并確保其正常運行。截至去年年底,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67個縣(市)和14個單獨核定污水處理費標準的市轄區(qū),全部開征污水處理費,全省每噸污水處理費平均水平已由2007年底的0.35元提高到2008年底的0.68元。
責任到人,督辦到廠
全面落實建設責任
“連一個污水處理廠都建不成,其他成績免談。”2008年8月29日,在全省污染減排工作會議上,廣東省省長黃華華代表省政府與各地級以上市市長簽下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責任書,并明確指出,污水處理廠建設是檢驗各地執(zhí)政能力和執(zhí)政水平的試金石。
“各地要把污水處理廠建設責任落到實處,責任到人,具體到廠。”分管環(huán)保的副省長林木聲將督辦東西北地區(qū)污水處理廠建設列為2009年重點抓落實的3項工作之一,多次召集有關部門負責人現場協(xié)調解決污水處理廠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廣東省環(huán)保廳實施“分片督辦”制度,廳領導分區(qū)分片直接負責督辦每個污水處理廠建設。根據現場檢查和了解的情況,省環(huán)保廳先后對污水處理廠建設進展緩慢的城市發(fā)出了兩次提前預警的通知。省環(huán)保廳聯(lián)合省監(jiān)察廳將“一縣一廠”建設任務列為2009年全省十大重點環(huán)境問題進行掛牌督辦。
汕頭市建立了由分管副市長為召集人的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聯(lián)席會議制度,每月召開一次聯(lián)席會議,實時掌握和及時解決工程建設中遇到的問題;茂名市對各縣(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實施問責制和“一票否決”制,要求各縣(市)將污水處理廠建設作為政府的中心工作抓緊抓好;高州市成立“生活污水處理廠工程促進度保質量專責小組”,對污水處理廠工程項目實行市領導一周一巡視制度;信宜市“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并組建維護施工秩序工作小組及時調解施工過程中與群眾的糾紛;電白縣設立“生活污水處理廠工程預防職務犯罪工作辦公室”,對建設項目進行長期有效監(jiān)督。
倒排工期,交叉作業(yè)
確保完成建設任務
2009年底完成所有“一縣一廠”項目,這是一個鐵的任務。在時間緊、任務重、施工難的多重困難下,東西北地區(qū)在確保工程質量的前提下,以“搶時間、克難關、保質量”的超常規(guī)建設,成就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湛江市遂溪縣污水處理廠于2009年4月正式動工后便“挫折”連連,夏季臺風頻臨,工程建設幾度延誤;水位過高,開挖地基時屢屢發(fā)生滲水、漏沙現象等,盡管困難重重,遂溪污水處理廠仍于12月中旬竣工并開始進水調試,成為工程進度最快的廠之一。
汕頭市南澳縣位于一個四面環(huán)海的小島,施工人員和機械材料的進出都要通過輪渡來實現,受天氣條件影響較大。當地配備了足夠的人力、機械,實行兩班倒24小時工作制,確保了污水處理廠建設任務按期完成。
這樣的困難不勝枚舉,但就是在這樣一些層出不窮、始料不及的困難中,一座座污水處理廠以意想不到的速度順利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