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我國高等級瀝青路面結構都防水設計的,因為水損害影響路基強度﹑易產生路面坑洞,是產生瀝青路面早期損壞的“元兇”之一。與此同時,防水路面的排水也是設計和施工中解決的重點問題之一,否則,雨天路面產生積水和“水飄”會對行車安全造成致命影響。然而,“堵不如疏”,近些年排水瀝青路面的出現從另一個方向更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集排水、降噪和增強安全行車功能的排水性路面鋪裝技術成為業界關注的熱點。
日前,中國公路學會與上海浦東建設路橋聯合舉辦了“2010年世博交通論壇既全國排水性路面技術現場研討會”,來自全國各地公路建設系統170多人專家和代表參與本會。長安大學前校長孫祖望教授、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孫立軍教授、呂偉民教授和上海路橋瀝青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徐斌等學者專家分別就排水性瀝青路面技術的概念、現狀、性能及應用作了近10場系列學術報告,并和參會代表們就安全降噪的排水性瀝青路面技術進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討。
前景廣闊的排水路面
排水性瀝青路面起源于歐洲,目的是為了提高雨天行車的安全性和舒適性。國內外大量的研究表明,早期排水路面所用的瀝青結合料黏度相對較低,在交通流量大的道路上應用容易產生較多病害,近幾年逐漸向采用高黏度瀝青方向發展。在國外,以日本為代表的高黏度瀝青技術應用,成為日本建設高速公路排水路面的主要形式。
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我國對排水路面的相關技術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并在一些地區高速公路鋪設了排水性瀝青路面實驗路段,為試驗研究技術完善積累了豐富經驗。在我國早期,排水路面采用普通瀝青或一般的改性瀝青作為膠結料,路面的耐久性、抗飛性等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制約了排水瀝青路面技術在我國的發展。隨著日本高黏度改性瀝青結料排水路面技術的應用,有效解決了排水瀝青路面的耐久性。
上海浦東建設材料公司總經理徐斌作為國內較早開展排水性瀝青路面技術的研究者,親歷了我國排水路面技術的引進、研發到實踐的全過程研討。會上,據徐斌介紹,從2002年開始,上海浦東路橋建設股份有限公司與日本道路施工工藝研究機場開展了技術合作,引入排水性瀝青路面,在消化吸收國外經驗的基礎上,先后在浦東北路、冬融路、港城路、世博園會展區等完成了排水性瀝青路面的實施技術,實現了排水性瀝青路面安全、降噪和環保的特性。由于進口高黏度瀝青改性價格昂貴,建設單位在施工造價上難以承受,成為是排水路面技術發展受制約的主要原因。2006年,上海浦東路橋建設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了高黏度瀝青改性劑(RST),并成功應用世博園會展區、浦東外環線等工程,大大降低了排水瀝青路面的造價,為我國排水路面技術大范圍推廣提供了有利條件。
高黏度劑――排水路面核心技術
核心技術決定了一門技術的優越性,高黏度改性劑技術便決定了排水性瀝青路面技術的特性。
普通的瀝青鋪筑排水路面,其強度不足,在交通荷載作用下路面容易被壓密而變形,空隙率降低。同時由于黏度低,集料顆粒表面的油膜較薄,對老化較敏感,集料顆粒容易脫粒,造成路面松散。經驗表明,在鋪筑排水瀝青路面必須使用聚合物改性瀝青,特別是高黏度的改性瀝青。
上海交通大學高分子材料研究所王仕峰教授在報告中介紹,排水性瀝青路面技術在市場上最常見的三種技術。
傳統上,聚合物改性瀝青是通過強剪切使聚合物分散到瀝青中,在這一過程中存在能耗大,聚合物與瀝青在剪切過程中容易發生老化,還需要進行穩定化以防止聚合物從瀝青中離析,致使改性過程十分繁瑣,成本較高。
另一種市場上正在推廣應用的直投式高黏度改性瀝青技術,這是一種新型的直接拌和型高黏度瀝青改性劑,可直接加到石料中與瀝青一起在高溫下拌和,利用石料與瀝青的拌和過程產生的剪切力,使改性劑直接分散到混合料中。這種技術比傳統技術省去了改性瀝青的制備過程,并消除了改性瀝青的穩定性。但直投式改性劑同樣還存在質量穩定性差,難應付各種基質瀝青的變化,對集料飛散、孔隙擠變等損傷現象無法分析等問題。
上海浦東路橋建設公司在直投式高黏度改性瀝青技術基礎上通過改性劑的設計、改性劑投放設備改造、基質瀝青選擇和混合料等途徑研制新一代高黏度改性劑(RST),很好地解決了以上三個問題, 通過RST改性的瀝青性能及混合料的性能指標已完全達到日本同類產品水平,完全可替代高價格的進口TPS等進口高黏度改性劑,成為國內成熟的排水路面技術。
地域化的排水路面養護標準
任何一種瀝青路面,在承擔交通流量一定時期后必產生結構性病害,但根據道路結構獨特性不同,其病害內容也不盡相同。
排水路面作為我國近年來發展起來一種新型道路結構技術,目前還沒有建立一套系統的養護標準。據上海浦東路橋建設股份公司總經理劉鋼介紹,2009年,上海浦東路橋建設股份有限公司與浦東區公路管理署等多家單位在上海市建交委立項“排水性瀝青路面養護標準和養護技術研究”課題,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排水性瀝青路面養護標準和養護技術研究”課題小組通過文獻調研、實地調查等形式,調查范圍包括日本、丹麥、荷蘭、英國等、國內集中在上海浦東地區的浦東北路、冬融路、濱州路等工程,結合國內經驗分析得出,排水性瀝青路面最典型的結構性病害路面飛散,典型功能性病害主要路面空隙堵塞。
據介紹清洗空隙堵塞的排水性瀝青路面,機械清洗應用普遍,日本、丹麥等國家均有成熟的產品和技術,歷經多年發展,從形式單一的高壓水沖逐步發展到高壓水沖加真空抽吸,沖洗介質也從水發展到空氣,清洗效果不斷提高。“排水性瀝青路面養護標準和養護技術研究”課題組也聯合開發我國首臺排水性瀝青路面機能恢復車,2009年10月在上海進行路試,并獲得了良好的效果,為我國排水路面養護技術填補了空白。
排水性瀝青路面結構性病害飛散路面出現后,專家建議應盡早采取局部銑刨修補。總結各國經驗主要有常規密級配熱拌瀝青混合料、熱拌排水性清混合料、中溫乳化清混合料等七種方法,綜合多重因素,“排水性瀝青路面養護標準和養護技術研究”課題小組認為,熱拌排水性瀝青混合料是最為理想的修補材料,從經濟性方面考慮,用小型專用設備來替代大型拌和樓,效果驗證等工作正在緊張進行中。
為最大程度加深與會代表對排水路面技術的認識和理解,大會還專程組織了現場觀摩活動,在上海世博園區參觀了排水路面的鋪裝和清洗現場作業,實現了排水路面理論結合實踐。
我們期待不久的將來,隨著排水性瀝青路養護技術和養護標準的成熟,這項利國利民的排水路面技術得到全面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