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河涌發黑發臭,這對于因“水”得名、借“水”發展的三水來說,是一個不能容忍的現象。盛正挺攝
三水因“水”而得名,近幾年又借“水”而發展,成為“中國飲料名鎮”,匯集了眾多的飲料業巨頭。但隨著工業發展與人口的增長,河涌污染問題日益嚴峻,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壓力不斷加大的矛盾日益尖銳。如何保護水資源,擦亮水鄉三水的“生態”品牌,一直都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嚴把新項目審批關,從源頭上控制污染
問題:2010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通過前幾年的強力推進,三水區的污染減排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工作的推進,三水區的減排空間越來越小。工程減排是我區前幾年污染減排工作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受國家減排核算方法的約束,部分項目減排量不能被認可,因此減排難度越來越大,減排后勁明顯不足。區域性大氣污染問題也未根本改善。
對策:目前,三水區已經制定并實施了《三水區產業體系規劃》,在環保審批方面,今后必須嚴格按各鎮(街道)、工業園區的工業發展規劃和定位,從源頭上優化產業發展,從嚴控制新污染源的產生,一是嚴格控制在工業集中區域外建設工業項目,防止產生新的“工農混雜、工居混雜”問題。二是大力扶持符合產業規劃的項目,簡化審批程序,加快審批速度。
另一方面,要發揮環境保護審批作為經濟發展“調節器、控制閘”的作用,在建設項目的審批中嚴格執行國家環境保護部的“四個不批”、“三個嚴格”:對于國家明令淘汰、禁止建設、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一律不批;對于環境污染嚴重,產品質量低劣,高能耗、高物耗、高水耗,污染物不能達標排放的項目,一律不批;對于環境質量不能滿足環境功能區要求、沒有總量指標的項目,一律不批;對于位于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內的項目,一律不批。嚴格限制審批涉及飲用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重要生態功能區等環境敏感區的項目;嚴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高耗資項目建設,杜絕已被淘汰的項目以技術改造、投資拉動等名義恢復生產;嚴格按照總量控制要求,把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作為區域、行業和企業發展的前提條件,使“以新帶老”、“上大壓小”等污染減排措施得到有效落實。
工程減排是三水區近幾年污染減排工作的重要手段,推動污染減排由末端治理為主的工程減排向結構減排轉變,將是三水區污染減排的一個努力方向。三水區今年將紡織印染、皮革、陶瓷行業的關閉搬遷工作作為區政府的重點工作任務推進,準備在2010年年底前關閉10家紡織印染企業、2家皮革企業和12家陶瓷企業。
此外,2010年11―12月廣州將舉辦第16屆亞運會及殘運會,并在佛山市設立分賽區。我區將按照省、市的統一部署,為保障亞運會空氣質量做出應有的貢獻,并以迎亞運環境升級為契機,開展工業污染源廢氣污染綜合整治、內河涌綜合整治、油氣回收綜合治理、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揚塵污染防治和油煙污染整治,力爭通過一年的環境綜合整治,實現環境質量的進一步升級。
加快鎮級污水廠建設,避免河涌污染
問題:三水環境質量總體保持良好,部分內河涌污染程度有所改善,但大部分內河涌均無法達到水質功能要求;鎮級集中污水處理設施、截污管網等建設滯后,大量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河涌,造成河涌污染嚴重。
對策:三水區環保局將加快推進污水處理廠的建設。據了解,三水現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污水處理廠有7間。其中3間較大型,日污水處理能力達到5萬噸;另有4家鎮級污水處理廠。此外,大塘工業園還有一個日處理能力達5.6萬噸的污水處理廠已建成投入使用。
按照相關計劃,大塘鎮還將建立鎮區生活污水處理廠,目前已完成招投標工作,正進入施工階段。據了解,該鎮污水處理廠總設計日污水處理能力達8000噸,分兩期建設,每期4000噸。云東海街道廣東商學院片區也要求建成一個4000噸污水處理廠;蘆苞鎮也計劃建設一個3000噸污水處理廠,配套奧特萊斯項目;西南水鄉工業園4萬噸污水處理廠亦已啟動。另外,樂平鎮范湖片污水處理廠建設亦已排上議程。
為使區域污水處理廠充分發揮作用,三水區環保部門還將進一步推進截污管網的建設。例如,西南街道三興路以西至森林公園門口,及高豐附近,目前其污水都是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大棉涌和高豐涌的,對河涌水質污染非常嚴重。下一步將對該片區污水進行截污,并將其引入驛崗污水處理廠二期進行處理。據了解,該項工程將于6月份舉行招投標。
與此同時,三水還將加快對河涌的清理。針對一直以來污染較嚴重的大棉涌和蘆苞涌,三水計劃今年內完成清理工作。西南涌也同時結合迎亞運環境升級工作加強整治。
前移監管重心,優化基層環境
問題:三水區農村環境臟、亂、差問題依然突出,面源污染特別是畜禽養殖污染比較嚴重。近幾年全區群眾環境投訴量不斷上升,環境信訪案件宗數一直呈正增長態勢,2009年共接到的環境信訪案件共585件(次),比2008年上升了近20%。
對策:造成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一是目前三水區局部地區的環境質量與群眾的要求還有一定的距離,二是工業規劃的不合理,工業生產對農業生產或群眾的居住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三是結構性污染在短時間內仍然無法根本解決。
按照國家和省的環保能力標準化建設要求,加大財政在環保方面的投入力度,加強環保隊伍建設,從人員編制、設備配置、工作經費等方面切實加強環境監測、監察、宣教、信息和環境突發事件應急能力建設。同時,進一步完善和加強鎮級環保機構,明確鎮級環保機構設置編制,增強基層環保機構實力,逐步將環境監管重心前移至基層一線,提升基層環境監管能力。
認真組織開展打擊違法排污行為,保障群眾身體健康環保專項行動,重點解決干休所農場、南岸環山溝等區域性的環境污染問題,要重點查處無牌無證污染企業,力求打出成績,打出效果。對環境信訪問題及早介入,及時化解,集中力量解決一批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環境問題,切實保障群眾利益,維持社會的穩定。
建立預警機制,保護兩大水源地
問題:西江和北江是三水區、廣州、佛山等地的重要飲用水源,隨著佛山市第二水源和廣州市西江取水工程的落戶三水,給三水的飲用水源保護帶來不小的壓力。雖然西江和北江目前水質仍保持良好,但隨著上游地區肇慶、清遠等地工業經濟的飛速發展,上游地區排放的生活廢水和工業廢水都給三水區西、北江兩大飲用水源地的環境安全帶來嚴重威脅。
對策:一是嚴把環保審批關,嚴禁在環境敏感區內建設有廢水、廢氣、噪聲排放的項目,并逐步將環境敏感區內的工業項目限期搬遷。
二是建立飲用水源預警機制,加強對跨界界面的水質監測。
三是加強地區間的溝通,建立聯合執法機制。( 楊世華 盛正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