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1991年還強的大雨考驗中,合肥成績如何?有什么經驗教訓?記者從合肥市防洪辦得知,合肥請來了13名專家組成“智囊團”,針對本次大雨出現的一些易澇點,相關治理方案本周就將出爐。另外,據合肥市政府副秘書長、市防洪指揮部指揮常先米透露,合肥即將開展大規模的規范排水活動,雨污分流將是整治重點之一。
濱湖經驗
濱湖防洪勝在“意識”
在7月12日的超大降雨過程中,濱湖新區167毫米的降雨量令人咋舌。但是,遭遇如此大雨,濱湖為何能夠安然無恙?
據介紹,濱湖新區的規劃建設與城市防洪規劃是同步進行的。首先體現在濱湖新區建設過程中的“意識”環節。
有了思想上的重視,濱湖新區的建設中,防洪排澇的標準也非常高。在抵擋“外水”的防洪方面,塘西河綜合治理的防洪標準為100年一遇。在排“內水”的排水設計方面,確定城市雨水排水設計重現期為1.5年,其中重要區域及立交范圍降雨重現期5年,遠遠高于原來老城區排水設計0.5-1年的重現期數倍。
另一方面,塘西河的下游恢復了大約1200畝的濕地,別小看這些濕地。降雨時能夠阻止、減緩洪水,調控水流水量。
濱湖新區的排水能力還有一個重要經驗。城市排水口常常發生垃圾雜物阻塞現象,雨前、雨后都要清理。濱湖新區把這一環節進行了外包,由專業的公司進行清淤工作,這樣有利于工作更有效地進行。
借助外腦
“智囊團”方案本周出爐
在7月18日的大雨中,合肥市防洪辦還帶著很多專家前往積水點,進行現場資料收集。目前,由13名排水、水利規劃專家組成的“智囊團”已經“領取”了合肥市的一些排水難點,爭取在本周就能拿出改造方案來。
對于老城區如何實現雨污規范排放,專家會給合肥帶來一些外國、外地的經驗嗎?合肥市防洪辦工作人員笑著說,合肥正在嘗試借鑒外地的雨水調蓄池等工程措施,方案目前正在研究。
而另一方面,德國、荷蘭那樣能開汽車的下水道雖然很有效,但是合肥老城區地下管線如蛛網般密布,很難騰出地方供那樣的龐然大物入住。不過記者得知,由于全國城市積澇現象普遍,國家有關部委正在醞釀提高城市排澇標準。
針對自身的特征,合肥正在尋找更適合合肥現狀的方法。老城區很多點要進行改造,難雖難,但螺螄殼里也要做道場。既然雨水管道暫時做不了,就改變傳統理念,增加雨水收水口,加快雨水收集速度,也不失為快捷的辦法。
#p#副標題#e# 據了解,目前在合肥市第一人民醫院前,就增加了一些雨水收水口,臨時增加雨水的收集能力和速度。
立馬改造
張洼路下穿橋換管道
經過梳理,合肥市城區共有28個積水比較嚴重的內澇地段。2007年起,市建委、重點局等單位組織實施了城市內澇點的整治工程。目前8個內澇點治理項目已經完成,4個正在實施,10個內澇點準備開工建設,6個內澇點正在辦理規劃設計條件。
針對老城區中極易發生內澇的中菜市,防洪辦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我們計劃進行改造,增加排水出口。”
而針對本輪降雨中遭遇積水的張洼路下穿橋積水問題,據了解,下穿橋自身的排水設計標準是夠的,但由于張洼路下穿橋有“外水”進入,超過了立交泵站排澇能力,“張洼路下穿積水現場可以看到‘趵突泉’,就是外水侵漫導致。”近期,有關部門將進行改造,采取攔水設施阻隔雨水,另外將下穿橋下的管道改成壓力型的,外水便無法侵入了。
內澇整治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在老城區的三條路段,增建雨水箅,也就是為合肥市容易積水的道路,增加一些收水口。
據介紹,防洪辦準備在六安路(阜南路—長江路)、壽春路(阜陽路—蒙城路)、淮河西路三個易澇路段,增建90個雨水箅,現已建好32個雨水箅。
背景鏈接
城區防汛4年投18億多
“好在通過幾年大建設,合肥防洪排澇能力大大提升。”合肥市防洪辦介紹,今年的幾次強降雨雖然造成了合肥的幾次內澇,主要還是因為短歷時強降雨,大大超出排澇速度所致。7月12日強降雨,合肥出現的多處內澇面積不足3平方公里,僅為全市總面積的1%;退水的速度也比較快,對于交通的影響時間也比較短。
資料顯示,2006年至今,合肥市加強城區防汛排澇設施建設,先后共投入18億多元。新鋪的雨水管網725公里。2007年,合肥市實施了老城區排水系統綜合改造工程。在5.2平方公里的老城區范圍內,新建最大直徑2.4米的排水管道和箱涵10多公里。老城區阜南路、六安路等區域“逢雨必澇”的現象也逐步成為歷史。(阮志春、周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