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下管網設施先天不足,下雨積水成為許多城市頑疾,如何消化這些來不及排放的雨水,近日,《襄陽市海綿城市規劃設計導則(試行)》(下稱導則)批后公開,圍繞建筑與小區、城市道路、城市綠地與廣場、城市水系四個方面進行海綿性設計指引。
因路面原因或排水管網問題,襄陽城區不少路段,小雨積水,大雨成澇,嚴重影響了市民交通出行,導則中圍繞城市道路的高程、橫斷面、附屬綠地、海綿設施與常規道路排水系統銜接進行了海綿型設計。
其中,新建、改建區輕荷載的機動車道和非機動車道可采用透水瀝青路面或透水型混凝土路面。城市新建道路人行道鋪裝采用可滲透路面,改、擴建項目的人行道鋪裝中透水鋪裝率應大于等于70%。
城市道路綠化帶可采用下沉式綠地、生物滯留設施、植草溝等設施。對于面積、寬度較大的綠化帶、交通島、渠化島等區域,可依據實際情況采用雨水濕地、雨水花園、濕塘、調節塘、調節池等設施。
城市綠地與廣場包括公園綠地、防護綠地、廣場用地及露天停車場用地。城市綠地與廣場應在滿足自身景觀、生態等功能條件下,充分利用大面積的綠地與景觀水體,設置雨水滲滯、調蓄、凈化為主要功能的低影響開發設施,包括透水鋪裝、下沉式綠地、滲井、蓄水池、植草溝、濕塘(調節塘)和植被緩沖帶等,消納自身及周邊區域雨水徑流。
另外,導則中提出小區內綠地要設計成滯留雨水的下沉式綠地,用于消納屋面、路面、廣場及停車場、庭院徑流雨水的海綿設施,并與城市雨水管渠系統和超標雨水徑流排放系統有效銜接。綠地中的景觀水體應兼有雨水調蓄功能,水體應低于周邊道路及廣場,并設溢水口,超過設計標準的雨水排入市政管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