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昨日從相關部門獲悉,中心市區防內澇標準將提高至30年一遇,今后市區暴雨后內澇積水的現象會越來越少。
目前中心市區部分路段遭遇暴雨時仍存在積水現象,主要原因一是部分老城區市政設施老舊,防澇水平較低;二是經過多年運行,部分市政設施存在損壞等情況;三是部分排水管道存在雨污混接淤堵的現象,導致中心城區部分路段排水不暢,給市民生產生活造成不便。
根據市政府部署,市城鄉規劃局負責中心市區防洪排澇規劃修編工作,計劃將中心市區防內澇標準由原來的20年一遇提高至30年一遇,其中,東海片區結合區域定位特點提高至50年一遇。
今后,我市將逐年加大防洪排澇設施的建設、改造步伐。目前,中心市區防洪排澇規劃修編初稿已完成。
市市政公用事業管理局每年投入大量資金對積水節點進行改造。去年對市區較為嚴重的五處積水節點進行改造,收到良好成效。
今年以來,又改造刺桐東路、安吉路、泉秀路等路段積水節點72處,增設雨水口135座,新增檢查井2套,增埋管道1898米,清理雨水口10997個,清運淤泥7058立方米。
三項舉措防內澇
繼續加強管養道路巡查力度,根據日常巡查記錄對易積水路段進行整改,同時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和資金安排逐步對設施老化、標準落后的管網進行改造提升。
定期對防洪排澇設施進行巡檢,確保臺風期間設備正常啟閉,充分發揮排澇泵站的排澇功能;及時調節內河水閘和開啟排澇設施,降低內河水位,充分發揮城市內溝河的排澇功能。
做好防抗臺風暴雨工作,及時啟動防抗臺風暴雨應急預案,快速做好防洪排澇工作,及時出動搶險車輛排除內澇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