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市制定下發《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明確海綿城市建設的階段目標,并要求以正定新區等重點區域為先導,示范帶動和推廣應用低影響開發建設模式,推進全市海綿城市建設。
城市規劃中要融入海綿城市理念
按照目標要求,到2017年底,我市將規劃不少于20平方公里區域,進行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正定新區作為省級示范區要先行先試建設海綿城市取得成效;到2020年底,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要達到海綿城市建設目標要求;到2030年底,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要達到海綿城市建設目標要求。
在建設海綿城市時,我市將綜合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以重點建設區域為先導,示范帶動和推廣應用低影響開發建設模式,切實增強城市防洪排澇減災等綜合能力,構建河、城相融合的城市水生態系統。
為保證海綿城市順利推進,《意見》要求,應堅持“規劃引領,統籌推進”的原則,城市總體規劃、相關專項(專業)規劃及詳細規劃,要全面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充分發揮規劃的控制和引領作用。
同時,堅持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政府的調控引導作用,并積極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特許經營等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廣泛參與海綿城市建設。
新建小區推行綠色屋頂建設
公共建筑和小區住宅在城市中占了較大面積,是匯集雨水的主要場所。如果能將這些雨水收集、利用好,對整座城市的防汛排澇作用重大。
因此,《意見》中指出,公共建筑與小區住宅要因地制宜采取雨水調蓄與收集利用等措施,建設海綿城市建筑小區。其中,要采用綠色屋頂、雨水花團等低影響開發形式,規劃建設蓄存雨水的景觀水體和相應設施。
對于新建公共建筑和小區住宅,可結合綠色建筑建設,推行綠色屋頂或屋頂花園,增加雨水滲透、凈化和收集利用設施;對于既有公共建筑與小區住宅,可遵循施工簡便、設置靈活、維護簡單、經濟高效的原則,對建筑屋頂、建筑與小區周邊綠地,以及景觀水體等實施低影響開發改造。收集的雨水,可用于綠化灌溉、景觀水體補充和道路清洗保潔等,做到雨時調蓄、旱時回用。
城市綠地統籌開展豎向設計
《意見》中提出,要結合城市綠地周邊的水系、道路、市政設施等,對城市綠地統籌開展豎向設計,以消納自身雨水徑流,并盡可能為周邊區域提供雨水滯留、緩釋空間,提高區域內澇防治能力。
據介紹,豎向設計指在一塊場地上進行垂直于水平面方向的布置和處理。對綠地采取豎向設計,可有效減少綠地雨水徑流的排放。
同時,結合景觀要求和群眾活動需求,采取下沉式綠地、雨水花園、植草溝、植被緩沖帶、雨水濕地、雨水塘、生態駁岸、生物浮床等低影響開發技術,提高城市綠地的雨水滲透能力,增加雨水調蓄、凈化功能,有效削減地表徑流峰值和流量。
道路將變快速匯水為“吸水”
轉變城市道路的建設理念,變快速匯水為分散就地吸水,提高道路對雨水的滲滯能力。
對已建道路,可通過路緣石改造、增加植草溝、溢流口等方式,將道路徑流引到綠地空間。對新建道路,可結合紅線內外綠地空間、道路縱坡及標準斷面、市政雨水排放系統布局等,優先采用植草溝排水。
對紅線外綠地空間規模較大的道路,可設置雨水濕地、雨水墉等雨水調節設施,集中消納道路及周邊地塊雨水徑流。對自行車道、人行道,以及其他非重型車輛通過路段,優先采用滲透性鋪裝材料。
2018年年底前,完成排水管網雨污分流改造,科學布局雨水調蓄設施,消除城市重點部位積水問題。其中,加快推進老城區雨污分流管網改造和城區易澇點整治,做好雨水管網系統與周邊海綿體的有機銜接。
禁止對河道全面硬化
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嚴格落實“藍線”管理規定,加強對城市坑塘、河湖、濕地等水體自然形態的保護和恢復,禁止截彎取直、河道全面硬化等破壞水生態環境的建設行為,構建城市良性水循環系統。
同時,建立海綿城市信息管理平臺,統一信息系統接口標準,實現信息即時交換、數據共享,并建立雨水徑流水量水質監測系統、防汛應急調度系統、排水管理信息系統、河湖水系水質監測系統、調蓄池水位水質監測系統、降雨及城市氣溫監測系統,實現海綿城市各項管控指標的考核評價,指導海綿城市建設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