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以麻辣風靡中國甚至世界。泡菜,卻是川菜里的一種另類。味道咸酸、口感脆生的泡菜,不僅是四川家家戶戶常備的小菜,也是家喻戶曉的一種佐餐菜肴。時令不同,泡菜會以不同的姿態出現在餐桌。蘿卜纓、黃瓜、豆角等蔬菜,經泡漬發酵幾日,就能上桌。
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具有千年歷史的四川泡菜逐漸從家庭制作走向規?;a。小微泡菜企業也遍地開花。由于無相關行業排放標準,泡菜行業的高鹽廢水無法排入城市污水管網、進入城市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最終,一些企業選擇直排,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傷害。
今年5月,四川推動制定的《四川省泡菜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以下簡稱《標準》)將進入專家審查階段,預計今年年內出臺。四川省泡菜行業污水排放將有據可依。
缺乏排放標準制約行業發展
“世界泡菜看中國,中國泡菜看四川。”作為中國泡菜的典型代表,四川泡菜產量位居全國首位。眉山市東坡區、成都市郫縣和新都區等地的農村,更以此作為支柱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
然而,高銷量沒有帶來新技術。“四川泡菜產業仍然是一個以低端產品為主的傳統工業”,在四川省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許利看來,由于泡菜工藝較為傳統,仍需消耗大量食鹽,產生大量高鹽度、高有機物、高氨氮的鹽漬廢水。
據初步估計,四川省泡菜工業每年約產生0.76億噸廢水,342萬噸CODcr、13.7萬噸氨氮和30.4萬噸氯化物。
四川省生態環境廳水生態環境處副處長康宇說,過去,泡菜企業主要是先將高鹽廢水稀釋至1%左右的鹽度,再使其進入污水生物處理系統進行處理,達標后排放。“但排入環境的氯化物總量并沒有減少,而且稀釋高鹽廢水的成本很高。”康宇介紹,現行排放標準對排入污水處理廠泡菜廢水的水量和氯化物濃度都未作規定,使得生態環境部門對這一行業高氯廢水排放的日常監管無標準可依。
排放標準的缺乏,不僅給生態環境帶來隱患,也制約著泡菜行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
為突破泡菜行業做大做強的瓶頸,2017年-2019年,當地企業對四川省制訂泡菜工業廢水排放地方標準的呼聲越來越高。
帶著這樣的需求,四川省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接到四川省生態環境廳交辦的任務,開始進行行業資料數據收集、開題論證和調研研討。
標準出臺將倒逼企業升級改造
《標準》從無到有,四川省生態環境廳法規與標準處四級調研員王宇澄見證了全過程。
“今年5月,省生態環境廳將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聯合召開專家審查會。《標準》經審查報四川省政府批準后,力爭在今年年內發布出臺。”
“氯離子無序排放問題將得到解決。”作為行政管理人員,成都市新都生態環境局局長楊大偉對此充滿期待。他認為,標準的出臺將破解目前沒有行業標準的尷尬局面,助推泡菜行業走向世界,走向更大的舞臺。
“四川泡菜看眉山,眉山泡菜看東坡”。目前,東坡泡菜已成為解決當地人們就業、促農增收的一張亮麗名片。“根據《四川省泡菜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征求意見稿)》計算發現,未來東坡區將實現氯化物(以氯離子計)年1.98萬噸減排量。”眉山市東坡區生態環境局局長葉飛說,這將極大改善這一區域的水環境。
未來,《標準》的實施將促使四川泡菜企業從生產源頭、過程、末端3個方面著手,優化廠區布局,分類生產,形成低鹽生產方式,加強生產過程控制,降低泡菜廢水含鹽量,加強腌漬廢水回收利用,并探索適合泡菜廢水水質的末端處理技術。
目前,一些泡菜企業已被倒逼整合優勢資源,提升產業品牌核心競爭力。四川省川南釀造有限公司、四川省惠通食業有限責任公司、四川李記醬菜調味品有限公司已先后建成MVR泡菜鹽水處理系統,利用蒸發結晶技術將高鹽廢水中的食鹽進行回收利用,將氯離子含量極低的冷凝水排入市政污水管網進行集中處理。
一些泡菜企業已通過改變工藝來取消鹽漬環節,從源頭上減少高鹽廢水的產生。成都金大洲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已經將腌制食用菌工藝產品轉化為冷凍干燥食用菌即食新產品,同時調整生產工藝技術,淘汰高鹽低值產品,開發低鹽低耗水產品。
對小微企業而言將是一次大浪淘沙
《標準》的即將出臺,把更多人的目光吸引到遍地開花的小微泡菜企業身上。
在四川,家家戶戶都會自制泡菜,但鹽度(約為2%-6%)普遍較低,制作水量較少,且更換、傾倒的頻率極低,幾乎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或破壞。讓許利更擔憂的,是鹽水漬菜企業或小作坊產生的大量鹽漬廢水。
基于企業產值統計,目前四川泡菜工業企業數量以小微企業為主,數量占比為75.4%,貢獻產值僅占9.4%。數量如此龐大的小微企業,給日常監管和生態環境保護帶來不小的挑戰。
“標準的出臺對小微企業來說,無疑將是一次大浪淘沙。”王宇澄認為,一批落后、低端的泡菜企業注定將被淘汰。
葉飛說,在過去,小微泡菜企業基本是不處置氯離子的,也沒有能力處置,大多是分散直排到環境中。標準的出臺,將促進小微泡菜企業進入園區,或者將產生的高鹽污水委托給大企業處理。
在資陽市,泡菜企業大多為小微型。資陽市生態環境局的陳家林說,淘汰小微企業將給有準備、有能力、有思想的企業騰出空間,更大程度地激發泡菜行業升級改造的動力,推動泡菜行業整體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