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海綿城市建設迎來高光時刻:近日在國家財政、住建、水利三部委組織的競爭性評審答辯中脫穎而出,隨后順利通過公示,正式入選“十四五”全國第二批25個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也是該批浙江唯一入選城市。
未來3年,我市將獲得9億元的中央財政資金補助,配套市級統籌財政資金和社會資本支持,高標準完成100個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同時,將海綿城市建設作為創建國家級生態文明示范市的重中之重,著力打造國內一流的海綿示范城市。
力爭通過3年創建,金華城市安全韌性進一步提高,可有效應對30年一遇降雨;城市生態底色進一步擦亮,市區內河生態流量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市區交接斷面水質保持在Ⅲ類及以上;城市人居環境進一步改善,群眾滿意率達到95%以上。

先行探索
創新“+海綿”模式
在專家眼里,海綿城市堪稱生態治水的實踐典范。
雨天不再濕鞋、夏天不再燙腳、暴雨不再“看海”,整個城市就像海綿一樣富有“水彈性”。其巧妙之處就在于: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當久晴或干旱時又能把蓄存的水釋放出來加以再利用。
金華是國內較早探索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的城市之一。早在2014年就建成的燕尾洲公園,是踐行海綿城市理念的生動實踐。2016年起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先后完成154個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總投資約108億元。據統計,中心城區34.6平方公里范圍已達到海綿城市建設標準要求,占建成區的31%。
2015年以來,我市先后出臺海綿城市建設實施意見等20余項配套政策,編制海綿城市建設專項規劃等16項相關規劃,制定符合金華微丘地貌特征的6項技術標準,探索出“污水零直排+海綿”等具有鮮明金華特色的技術方法,基本建立海綿城市全過程管控體系。
“我市9個縣(市、區)中有6個獲得省級財政支持,湖海塘、赤山公園等入選省海綿城市典型案例。”市建設局城建處相關人士介紹,起步較早、推進扎實、前期成效顯著,是這次我市從全國34個申報城市中勝出的重要原因。
聚焦協同治理,我市深化“+海綿”模式,創造性地將海綿城市建設與“五水共治”、老舊小區改造和地下空間開發等有機結合。我市連續8年奪得浙江省治水“大禹鼎”,其中就有海綿城市建設的一份貢獻。
監測數據顯示,2013年至2021年,市區排澇能力從每小時1.5萬立方米提高到20萬立方米;43個河流水質監測斷面中,達到和優于Ⅲ類水質的比例從不足35%提高到100%。
全域推進
實施“243”行動
未來3年,如何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高質量打造全國示范城市?
我市為此謀劃了“243”行動。“2”即建成“水系發源地海綿城市示范”和“微丘地貌區洪澇統籌示范”2個示范。“4”即從流域、城市、設施、社區4個層面構建完整的海綿城市建設體系。“3”即打造洪澇統籌、多源補水、生態修復3個海綿重點板塊。
據了解,2個示范針對金華地貌水文特點設定。比如,水系發源地,我市位于錢塘江、甌江、椒江三江源頭,但河流以山溪型居多,源短流急,部分流經城市的內河變成蓋板暗渠,生態功能弱化,加上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人均水資源量低于全省及全國平均水平,需要為全國探索經驗。
又比如洪澇統籌示范,金華“三面環山夾一川,盆地錯落涵三江”,是典型的微丘地貌,因洪致澇隱患較大。2021年局地強降雨造成的金華“8·17”內澇,不少人記憶猶新。
圍繞2個示范,金華海綿城市建設從4個層面展開。流域層面,統籌完善錢塘江流域和金華江區域防洪布局,實施“三庫三溪”、金華江治理二期等9項工程,市區主城區防洪標準達到50年一遇。城市層面,市區謀劃的十大片區城市更新改造項目將全面達到海綿城市建設標準。設施層面,實施管網提升、應急能力建設等19項工程,實現“標內降雨不成災、超標降雨少損失”。社區層面,深度融合“+海綿”理念,未來3年實施24項工程,改造提升老舊小區100個以上,建成445個“污水零直排區”,探索建設海綿城市負碳社區。
3個海綿重點板塊,也結合各自特點對標打造。通園溪板塊打造微丘地貌區域洪澇統籌建設標桿,實現洪澇的聯防聯調,有效應對30年一遇降雨;長湖板塊打造季節性缺水河流多源生態補水標桿,補水能力達到每天3萬噸;后龍瀆河板塊實施暗渠復明和生態修復,打造高密度建成區河流生態修復標桿。
全國示范
運行管控“一體化”
不少細心的市民發現,在金華市區“三江六岸”近年新建的沿江公園里,步行道也講究起變裝美顏,有綠色的、藍色的,也有紅褐色的。不僅美觀別致,小雨天還不會濕鞋。
一些經過改造的老舊小區里,屋頂下來的雨水管被接到了花壇里,花壇里多了一個個向上凸起的雨水箅子。下雨天,雨水在花壇里蓄積到一定深度,再通過雨水箅子流走。一般小到中雨時,雨水不會輕易流淌到路面上來。
小微濕地、下沉式綠地、植草溝、透水磚、沙礫鋪裝等,一個個看似不起眼的海綿小系統,匯聚起來就能發揮大作用。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海綿治理措施,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熱島有緩解、水質有改善”的目標。
隨著我市入選全國海綿示范城市,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這些海綿小系統將從點上的“小盆景”匯聚成面上的“大風景”。無論是城市新建區域,還是拆建類片區、舊改類片區,海綿理念將成為城市建設的普適要求,無處不在、無處不有。
據了解,為扎實推進“243”行動,確保50%以上建成區達到19項海綿城市建設指標要求,我市充分謀劃了長效機制建設。
“機制建設分三步走,2022年6月底前,修訂完善海綿城市績效考核評價管理辦法等6項制度,強化全流程管控;2022年12月底前,實現供水、排水和公共海綿設施統一運營;2023年頒布實施《海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條例》。”市建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在數字賦能上,我市將進一步聚焦多跨協同、流程再造、重構重塑,實現現場監測、預警研判、智慧調度、閉環處理等全流程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智治。根據計劃,2022年6月底前,迭代升級城市內澇及安全運行平臺;2023年6月底前,建成海綿城市建設綜合管理平臺,為全國海綿城市建設提供金華示范經驗。
來源: 金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