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規范海綿城市建設管理,增強城市防洪排澇與防災減災能力,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市行政區域內海綿城市的規劃、建設、運行、維護和管理活動,適用本條例。
第三條 本條例所稱海綿城市,是指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充分發揮建筑、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城市發展方式。
本條例所稱雨水年徑流總量控制率,是指通過自然與人工強化的滲透、滯蓄、凈化等方式控制城市建設下墊面的降雨徑流,得到控制的年均降雨量與年均降雨總量的比值。
本條例所稱建設項目,是指按照本條例規定落實海綿城市建設和技術標準的新建、改建、擴建項目。
本條例所稱海綿城市設施,主要包括具有“滲、滯、蓄、凈、用、排”功能的綠色雨水設施,可分為滲滯、集蓄利用、調蓄、轉輸、截污凈化等類型。
第四條 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應當堅持生態為本、自然循環、規劃引領、統籌推進、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的原則。
第五條 市和區、縣(市)人民政府應當將海綿城市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健全海綿城市建設管理體制,統籌海綿城市建設管理工作,落實海綿城市建設主體責任,協調解決海綿城市建設管理工作中的重大問題。
第六條 市和區、縣(市)建設主管部門是海綿城市建設的綜合管理部門,負責組織、推進全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工作。
市和區、縣(市)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會同同級建設、水務、綠化等主管部門編制海綿城市專項規劃,并將海綿城市建設主要技術指標納入土地出讓、規劃設計方案審定、建設工程規劃許可等環節。
市和區、縣(市)發展改革主管部門負責在建設項目立項審批過程中,對項目建設內容中的海綿城市建設部分進行評審。
水務主管部門負責落實海綿城市建設水務工作指標,嚴格管控城市河湖水域空間,因地制宜做好河湖水系連通工作,加強承泄設施建設管理,完善城市防洪排澇體系。
市和區、縣(市)財政主管部門負責配合項目主管部門將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納入同級財政預算,配合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投融資和多渠道籌集資金工作。
生態環境、交通、衛生健康、氣象、教育、大數據等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海綿城市建設管理相關工作。
第七條 市和區、縣(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海綿城市建設的宣傳,提高社會公眾對海綿城市的認知和認同,引導、鼓勵單位和個人參與海綿城市建設活動。
第八條 市和區、縣(市)人民政府應當鼓勵、支持海綿城市建設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推廣應用海綿城市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和新設備,發揮科學技術在海綿城市建設和管理中的支撐作用。
第九條 市人民政府應當積極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智慧監管系統建設,提升海綿城市建設管理信息化水平。
第二章 規劃和建設 第十條 市和區、縣(市)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應當在海綿城市專項規劃中明確雨水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等海綿城市技術指標,并納入國土空間總體規劃。
區、縣(市)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市級海綿城市專項規劃,編制區級海綿城市專項規劃,逐級分解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
第十一條 市和區、縣(市)人民政府編制的國土空間詳細規劃,應當落實海綿城市專項規劃的有關要求。
市和區、縣(市)有關主管部門編制道路、綠化、水系、排水防澇等專項規劃時,應當與海綿城市專項規劃充分銜接。
第十二條 建設項目雨水年徑流總量控制率應當符合海綿城市建設規劃設計條件和技術標準要求。
建設項目的雨水年徑流總量控制率不得擅自降低。
第十三條 海綿城市設施應當與建設項目的主體工程同時規劃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
海綿城市建設費用應當納入建設項目總投資。
第十四條 施工圖設計文件應當編制海綿城市設計專篇。
施工圖審查機構應當對施工圖設計文件中的海綿城市專篇進行審查,達到海綿城市建設和技術標準的,出具施工圖設計文件審查合格書。
第十五條 建設項目按照下列要求建設海綿城市設施:
(一)建筑與小區按照低影響開發要求規劃建設雨水系統,提高對雨水的積存和滯蓄能力;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應當結合內部排水管網整治、小區道路改擴建、綠地改造等工程因地制宜建設海綿城市設施;
(二)道路、廣場和停車場建設透水鋪裝等海綿城市設施,或者利用人行道、綠化隔離帶及相鄰綠地對雨水進行下滲、滯蓄、凈化;
(三)公園和綠地應當建設生物滯留設施、下沉式綠地等海綿城市設施;
(四)城市排水系統應當因地制宜實施雨污分流改造,科學布局雨水調蓄利用設施;
(五)城市坑塘、河湖、濕地應當因地制宜恢復和保持水系連通,增強水體流動性,提高雨洪徑流的調蓄調配能力;
(六)公共服務設施減少硬質鋪裝面積,根據需要配套建設雨水收集利用設施;
(七)工礦企業和工業廠區因地制宜建設雨水收集、凈化、蓄存和利用設施;
(八)其他類型建設項目由其行業主管部門根據海綿城市規劃與技術標準等內容制定具體建設要求。
第十六條 采取雨水調蓄方式實現雨水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的建設項目,應當進行雨水綜合利用。
第十七條 市建設主管部門應當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海綿城市建設項目豁免清單,并公布實施。
列入豁免清單的建設項目,對其海綿城市建設管控指標不作要求,由建設單位根據項目特點,因地制宜建設海綿城市設施。
第十八條 建設單位應當在建設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實施方案)、規劃設計方案、初步設計方案、施工圖設計文件中編制海綿城市專篇,落實海綿城市建設和技術標準。
勘察單位應當按照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進行勘察,保證提供的地質、測量、水文等勘察成果真實、準確。
設計單位應當按照海綿城市建設和技術標準,并結合我市氣候特點開展設計,形成海綿城市專篇,符合海綿城市雨水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等指標要求和氣候條件對海綿城市設施的要求。
施工單位在施工過程中應當使用合格的建筑材料、建筑構配件和設備;應當按照審查合格的施工圖設計文件、海綿城市建設和技術標準進行施工,對施工質量負責。
監理單位應當依照法律、法規以及海綿城市建設和技術標準、設計文件和工程監理合同實施監理,對施工質量承擔監理責任。
第十九條 市和區、縣(市)建設主管部門應當將海綿城市建設納入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管理范圍。建設主管部門開展建設工程質量監督檢查時,應當對建設工程中涉及的海綿城市建設內容同步開展質量監督檢查。
第二十條 建設項目竣工后,建設單位應當組織勘察、設計、施工、監理單位對建設項目和海綿城市設施同步進行驗收;未經驗收或者驗收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
建設單位應當在竣工驗收報告中寫明海綿城市建設項目落實情況,并提交市或者區、縣(市)建設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備案。
第三章 運行與維護 第二十一條 城市道路、綠地、廣場、排水等市政公用設施中的海綿城市設施,由相關主管部門或者其委托的專業單位負責運行與維護。
公共建筑、住宅小區、工業廠區等的海綿城市設施由所有權人或者其委托的物業服務單位負責運行與維護。
運行維護單位不明確的,按照“誰使用、誰維護”的原則確定運行維護單位。
第二十二條 海綿城市設施運行與維護單位應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對海綿城市設施進行登記,開展定期巡查、養護和維修工作;對隱蔽建設和存在安全風險的海綿城市設施設置警示標識,制定應急處理預案,保障海綿城市設施正常運行。
第二十三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挖掘、拆除、改動、占用或者損毀海綿城市設施及其配套監測設備。
因工程建設等原因確需挖掘、拆除、改動、占用海綿城市設施或者其配套監測設備的,建設單位應當依法報經相關行政主管部門同意,按照原技術指標恢復,并承擔相關費用。
第二十四條 市人民政府應當建立海綿城市建設考核制度。
市和區、縣(市)建設主管部門應當對海綿城市建設情況進行考核,并對海綿城市設施運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定期通報。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予以配合。
第四章 法律責任 第二十五條 建設、勘察、設計、施工、監理、施工圖審查等單位及其從業人員違反本條例規定的,由市或者區、縣(市)建設主管部門依據有關規定記入本市建筑市場信用管理系統。
第二十六條 違反本條例第十八條第四款規定,施工單位在施工中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建筑構配件和設備的,或者有不按照施工圖設計文件、海綿城市建設和技術標準施工的其他行為的,由市或者區、縣(市)建設主管部門依據《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予以處罰。
第二十七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海綿城市設施運行維護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海綿城市設施不能正常運行的,由市或者區、縣(市)建設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或者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一萬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款:
(一)未開展定期巡查、養護和維修工作;
(二)未對隱蔽建設和存在安全風險的海綿城市設施設置警示標識;
(三)未制定應急處理預案。
第二十八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三條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擅自挖掘、拆除、改動、占用或者損毀海綿城市設施及其配套監測設備的,由市或者區、縣(市)建設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恢復原狀或者采取其他補救措施;逾期不采取補救措施或者造成嚴重后果的,對單位處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對個人處二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款。
第二十九條 海綿城市建設管理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部門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章 附 則 第三十條 本條例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來源:沈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