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雨后漫步在湯河帶狀公園,走在‘彩虹大道’上,一側流水潺潺,一側鮮花競放,感覺十分愜意。”市民陳女士邊走邊說。在海港區湯河帶狀公園內,這里設計建設了一條“彩虹大道”,構建起公園與綠道、水系相互交織的游憩綠地體系,為市民提供了更好的綠色線性休閑生活空間。
除了精心打造“彩虹大道”,海港區園林綠化部門還對湯河帶狀公園的基礎設施進行了“海綿化”改造,將“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引入其中,設計了透水路面、卵石排水溝及下凹集水綠地等設施,使公園綠地對雨水具有吸納、蓄滲作用。
去年,海港區改造完成了湯河帶狀公園、清怡園、軍工里游園等4項公園地塊的“海綿化”改造,在規劃設計、材料選用、施工方法等方面應用“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對園內綠地、道路、駁岸等進行改造提升,并設置透水鋪裝、雨水收集系統,增加噴泉跌水、霧化系統等設施,合理配置水生、半水生植物,使公園綠地具備吸水、蓄水、滲水、凈水、水再利用等功能。
“海綿城市”是一種低影響開發的城市規劃建設理念,其核心是尊重自然生態本底,因地制宜進行開發建設,在充分保護自然生態空間的基礎上,通過增加城市透水地面面積、提升雨水儲蓄調節功能,讓城市像海綿一樣吸收、滲透、儲存、凈化和利用雨水,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對原有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
近年來,海港區主要圍繞建筑、廣場、道路、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緩釋實施“海綿城市”建設,通過有效控制雨水徑流,打造出一批能吸水、蓄水、滲水、凈水的“海綿體”。在大雨過后,行人艱難涉水、車輛“乘風破浪”的狀況基本消失,即使個別地方有積水,也是“來”得快,“去”得也快,海港區“海綿城市”建設成效顯著。
“我們大院是老小區了,以前只要下大雨,小區的東門和南部道路積水特別嚴重,出行不便。去年改造后,小區的積水問題再也沒發生過。”海港區建興里居民袁芳永說。
老舊小區存在改造方式的差異性,“海綿城市”建設理念需要結合小區的自身特點。
“建興里小區路面整體為北側高、南側低,西側高、東側低,經過設計研究,我們推出‘滲’和‘滯’兩個措施。”海港區住建局節能辦李春青介紹,在小區的公園、休閑區、人行道區域采用透水鋪裝,保證雨水快“滲”;在小區南側打造集休閑健身功能于一體的雨水花園及下凹綠地,把小區東門的綠化帶改造成雨水花園,通過收集綠化帶兩側路面的雨水,減緩了雨水進入市政管網的時間,做到了“滯”。
去年,海港區共完成20個“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包括防洪、排水防澇、雨污分流改造、雨污混錯接改造以及市政道路、公園廣場等地塊的“海綿化”改造和老舊小區改造提升。今年,海港區已于主汛期前,全面推動2023年度城市道路、老舊小區易澇點改造工程,包括對10個現有城市道路易澇點位和25處老舊小區易澇點位的系統性改造。同時,實施排洪河等3條河流人工濕地建設工程,把濕地建設成為城市的“蓄水池”和“凈化器”。
來源:秦皇島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