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9至11月生成的“秋臺風”,以其路徑偏南且難以預測、“個小力大”易造成較嚴重損失的特點,成為我國防災應災的重要目標。近期接踵造訪南粵的“蘇拉”“海葵”,正是“秋臺風”。
韌性治理是基于城市化加速、社會復雜多變、自然災害多發等情況而發展起來的新理念。韌性的本意是回彈、恢復,當極端天氣來襲,經濟高度發達的現代都市,更應具備吸收、消減災害影響的能力。
廣州市南沙區是粵港澳大灣區內的年輕城區,成為韌性城市建設新理念的試驗田。今年7月,南沙獲批為全省首個未來城市綜合實證試點,實證技術集成示范區明珠灣核心區已在綠色低碳、智慧城市、韌性城市等方面有諸多實踐。而在南沙區最南端的現代農業區萬頃沙鎮,依托發達的珠江口水網建成防澇系統。上述兩個區域在近期極端天氣頻繁影響下,未發生城市內澇情況。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日前實地走訪南沙明珠灣核心區、萬頃沙鎮的綠洲水網,一探珠江口極具特色的生態防洪防澇體系。
明珠灣:大小海綿生態防洪體系,抵御珠江口風暴潮
9月1日12時,今年9號臺風“蘇拉”在距離香港東偏南方向約185公里的廣東省東部海面上向西移動,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7級。雖與“蘇拉”尚有數百公里之隔,廣州市最南端的南沙區已出現明顯漲潮。記者看到,澎湃的江水漫過明珠灣靈山島尖生態堤親水平臺之后,勢能明顯減弱,緩緩從透水地磚間退去。
9月7日夜間至8日清晨,受臺風“海葵”殘余環流影響,深圳、廣州先后迎來今年最強降雨,部分區域出現嚴重內澇現象。南沙區全區24小時平均面雨量184毫米,其中東涌鎮錄得最大降雨量348.6毫米,區內多個地段水浸。記者8日上午來到靈山島尖,雨勢仍在加大,雨水落地后迅速向河岸生態堤排出,區域內路面均未發生影響車輛通行的水浸情況。
“這個生態堤建設達到200年一遇防洪標準。200年一遇的洪水水位很高,按照傳統方式建的堤壩要很高,那就擋住了河岸景觀,我們參考了粵港澳和國外城市的綠色理念,以寬度換高度,一級親水平臺采用越浪設計,避免了傳統堤岸‘水利圍城’。”廣州市南沙新區明珠灣開發建設管理局技術處工作人員陳真蓮告訴記者。
陳真蓮介紹,靈山島尖基于良好的生態本底建立“大海綿”體系,通過統籌外江堤岸、綠地、道路、建設地塊、內河涌的水系流通關系,建立起生態防洪排澇體系,有效削弱海潮臺風對珠江口區域的負面影響。其中,靈山島尖南北兩岸生態堤總長6.8公里、平均寬度80至100米,逐級設計了8.5米高防洪帶、6.5米高程親水平臺、8.5米高程景觀平臺,可以滿足200年一遇洪水的防浪消浪要求。
同時,靈山島尖統籌了市政道路、水系景觀、地塊開發等,建立起遍布全域的“小海綿”系統。新水系重塑了多條生態廊道,利用潮差引水、生態補水、水閘調度等方式,既增強了水體流動性,也能夠發揮人工公園湖泊的調蓄、生態修復功能,保證水質和排水安全。
“風暴潮最大的時候,可以看到洪水一浪接一浪地涌上景觀平臺,但都在可控范圍內”,陳真蓮說,靈山島尖生態堤結合大小海綿統籌建設管理,使其先后經受住了2017年臺風“天鴿”、2018年臺風“山竹”、今年“蘇拉”“海葵”和連年“龍舟水”的風暴潮、強降雨考驗。
萬頃沙:數百座抽水泵站為節點,確保農田水網動態防澇
9月7日以來,“海葵”殘余環流的“列車”從粵東一路向西,其中影響廣州南沙區7日至今持續性降水。據氣象部門預測,降雨影響預計到11日才會結束。
“我們從昨天就開始預排水,提前將排灌河的水基本排空,再關閉水閘保持內河涌低水位。強降雨來臨后,灌溉河水位達到一定標準便開啟泵站抽排約一小時。目前鎮內農田排灌正常,連接水道的水閘已經打開排水,各條內河涌水位陸續下降。” 9月8日上午,萬頃沙鎮農業農村技術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劉小君向記者介紹道。
根據監測,萬頃沙鎮9月8日3時內河涌最高水位約+1.2米,6時左右陸續開閘排水,內河涌自流排水,13時左右內河涌水位降至當天最低水位,21時左右,在當天第二個低潮水位陸續關閘。根據外江天文潮水位,如此動態往復。截至目前,該鎮的農田均無發生內澇水浸情況。
南沙區農業產值連續三年位列廣州全市第一,僅萬頃沙鎮的農業產值就占全區約40%,番石榴種植面積約1.5萬畝,蓮藕種植面積約1300畝,海洋捕撈產量464噸,水產養殖上市量2.5萬噸。
既是農業重鎮,又地處珠江口易發生強降雨、臺風天氣,萬頃沙鎮的水利設施成為守住生命線的重點工程。萬頃沙鎮區域內有兩條水道和縱橫分布的29條河涌,20世紀50年代起大興水利,各河涌與蕉門水道、洪奇瀝水道交接處均建有大型水閘,農田灌溉河與內河涌交接處設電動抽水泵。70多年來,通過持續維護和更新,這套水利系統保障了該鎮農業生產穩健發展。
“蘇拉”剛過、“海葵”未至,9月6日記者來到萬頃沙鎮新安村,這里一座大型電動抽水泵站正“轟隆”作響。新安村是番石榴集中種植片區,一眼望不盡的綠油油農田下,整齊排布著排灌渠,溝渠連著排灌河。清亮的河水一端接入泵站。抽水泵運作起來,排灌河水位應聲逐漸下落,不時見到小魚躍出水面。
工作人員介紹,9月以來兩場臺風天氣對當地種植、養殖業并未造成嚴重影響,主要是市區鎮村建立起的應急響應和聯動機制,確保雨情信息及時傳達到基層,及時調度水閘和啟動泵站設備對農田排灌河、內河涌進行動態水位調節。新安村的該座排澇站可以滿足附近1200畝農田的排澇需求,全鎮目前用于800-1200畝左右農田排水的排澇站有26座,此外,還有小型的臨時抽水泵站300多座。
“無論是臺風雨、龍舟雨,萬頃沙都比較少出現水浸情況。這幾年萬頃沙鎮在排澇工作上下功夫。秋季是豐收的季節,農田不受浸就意味著農民今年的收成有了基本的保障。”劉小君說。
示范效應:首個大灣區海綿城市建設標準來自南沙
現代化城市如明珠灣核心區,都市田園如萬頃沙鎮,兩個片區為珠江口區域發展綠色生態的韌性城市,有效應對區域極端天氣,都提供了典型案例。
明珠灣位于五水匯灣處,是大灣區沿海城市地貌典型代表,外江、內河涌、濕地等海綿資源豐富,同時風暴潮洪自然沖擊也較為猛烈。萬頃沙鎮屬沖積平原,具有珠江口區域“河口特質、田園風格”的典型特征,雨量充沛,萬頃沙最新鎮志記載雨量年平均1748.3毫米。
“大灣區的海綿城市建設應該有別于內陸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和北方地區。”陳真蓮介紹,由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明珠灣管理局等單位編制的《粵港澳大灣區海綿城市建設工程技術規程》已于今年5月批準通過,將于10月1日正式施行,成為首個從大灣區的區域特色出發,覆蓋海綿城市規劃、設計、建設、運維全過程的技術指引。
陳真蓮告訴記者,粵港澳大灣區外江、河涌、濕地等水系資源豐富,生態敏感性高,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應注重水系資源的保護,同時外江、河涌可作為徑流雨水的主要載體,特別是受海潮及臺風影響,潮位變化大,大灣區的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應結合生態防洪措施,“北方、內陸城市水資源相對缺乏,所以海綿城市規程更注重滲,而大灣區土壤鹽堿度大,滲透系數小,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應減少下滲措施使用,增加綠色生態基礎設施的滯、蓄、凈作用,這些都是我們需要制定大灣區標準的急迫需求。”
目前,靈山島尖項目已先后榮獲了國家首個最高等級——“三星級綠色生態城區規劃設計標識”、Construction21國內“可持續城區解決方案獎”第一名、保爾森可持續發展獎等國內外獎項。
但是,參與規程編制專家坦言,目前項目復制推廣的難點在于城市用地綜合效益的平衡,“以寬度換高度的生態堤設計雖然可以實現安全性和景觀性雙提升,但是新開發建設的區域對于經濟效益要求越來越高。珠三角各地實踐中要投入如此高比例的綠地、人工湖、水網建設,將承擔更大的發展壓力。”
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